昭己方可昭人

常言道:博学为师,身正为范。那么什么样的人能为师诲人呢?孟子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2]意思是:圣贤不仅能端正自己,还能端正万物。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孔子劝告统治者: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也就是说“正人先正己”。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教学原则。他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就是说教育者端正了自己,外物便随之端正,即“其身正而天下归之”[4],如果自身做得端正,天下的人自然会推崇你。故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5]意指:贤能的人用自己的明白使别人明白,糊涂人往往想用自己的糊涂使别人明白。孟子主张教育别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会误人子弟。也就是通俗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这就如同缘木求鱼。孟子曰:“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6]孟子说:缘木求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要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这是在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传,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戕害他人,危害社会。孟子要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对教育者来说,“昭昭”应该是:高尚的德行,正确、丰富的理论知识,适宜的传播方式。教育之所以被称为“百年树人”的远大工程,就在于知识就是力量,人材决定国家未来。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行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同时教师需有终生学习理念,始终保持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要“洁净”、“安全”、“解渴”,能适时滋润学生。教学过程要追求知识的正确性、丰富性,同时讲究趣味性、实用性。如果教育者都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就可幼苗茁壮,英才辈出,那么社会就能呈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7]强调造就一批优秀教师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广大教师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书育人务必遵循“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原则。孟子所言的“昭昭”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道德、信念、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首先要做个明白事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人,才能使学生明白事理,才能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好老师,就必须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要立德树人,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8],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潭水。学高方可为师,自古以来一名合格教师,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一名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教师要会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汲取知识,扩大学识,做一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功能,才能真正“以其昭昭使人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