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民为本
2025年09月26日
第一节 以民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4],此乃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标志性表述,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方可治理好国家。孟子高扬了民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社稷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的思想;主张以民为主体,以民为本位,希望为政者“听于民”。换言之,统治者要想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做到爱民,教民、化民,富民、惠民。

民本思想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而且尤为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中包含着许多民主的因素。《礼记》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5]人为国本,就是民为国本;为政之道,爱人为大,即爱民为大。强调国家行政应以爱民为首要目标。《礼记》又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6]在大道施行、国家大治的时候,天下是百姓所公有的。《尚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7]人民所希望的事情,上天也必然顺从。即天意顺应民意,民意就是天意。《尚书》还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8]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自然安定。所谓民本,就是立国安邦必须一切以老百姓为出发点。民本思想在中国发轫极早,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9]的思想,意思是说上天的视听赏罚皆依从臣民的视听赏罚。但民本思想的最终确立却是由孟子完成的,孟子把民本思想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孟子的民本思想至少包含两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