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譬设喻,浅显生动

孟子为了加强论辩效果,善于运用比喻。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24]粗略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用了160多个比喻。比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接着孟子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即张满弓,不发箭,寻找最佳“发箭”时机。运用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欲擒故纵,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将之引入圈套;齐宣王由高高在上的质询,到自己承认“吾昏”,层层设伏,步步为营。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收放自如。比喻是文学作品中语言修辞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巧妙合理使用,既能使文章具有生动性,又能增强论辩效果。再用“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作比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己力可做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性地对比,前者是力不足,而后者是举手之劳,乃不为也。以“天下可运于掌”作比,形象地说明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孟子》曰:“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25]在此用比喻来说明不嗜杀人,行仁政所能够产生的理想效果;以禾苗比喻老百姓,以雨露比喻君恩,生动形象地表明君恩对百姓的重要,以及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一喻更是表明实行仁政,老百姓就会欣然归附。以比喻说明道理的手法,寓教于生动形象,效果要比铺陈说教好得多。
孟子是战国时期雄辩家,苏洵曾云:“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镵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26]郭沫若也曾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27]孟子的雄辩才能可见一斑。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同美同乐”文学思想,凸显精深独到的文学智慧,不仅能指导文学鉴赏,还能促进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散文的论理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后世说理文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唐宋以来,许多古文学家潜移默化地继承和发展了《孟子》散文的艺术传统,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王安石等人,在思想、文章方面受到的影响都很明显。刘熙载《艺概》中说: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28]。这说明《孟子》散文极大地影响后世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