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尽心、知性、知天,认为知识的获取,并非凭空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真正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才能自得,才能心领神会,并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故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37]孟子说:君子欲求得很深的造诣,要依循正确的方法,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所得;自己得到了,才能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在辨别事物时处之安然,才能积蓄得深;积蓄得深,用起来才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强调自己有所得。也就是说获取知识,不仅要认真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重视顿悟和积累。如此方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左右逢源,受益终生。孟子主张学习需要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确实重要,但应求甚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孟子认为君子要想达到高深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只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牢固、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对之进行了诠释。“深造自得”是指学习者在内心对学习内容不断深化,进行多层次的加工,以达到精深境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孟子又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38]意思是:只有广博学习、详细探讨,才能简略阐述大义。孟子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约”的地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深入浅出”,自己理解了,还能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也能听得懂、有所得。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那是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传递给学生。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孟子留给后人的重要的学习与教学方法。但归根结底:深造方可自得,博学方可详说,深入方可浅出。此乃亘古不变之定律。

“深造自得”是学习者自觉向内心求索的学习。在孟子的学习认知中,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外铄”,即从外部世界获取知识或信息;一种是“内求”,即向内心世界去求索、探究、体验。孟子更重视内求在学习中的作用。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39]学习是一种内心求得的过程。孟子认为“自得”之学来源于“深造”,“深造”不是向外部世界去索取,而是向内心世界去探求。为什么要向内心世界探求呢?因为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资质与潜能,只要学习者能够向内“扩而充之”,就能够使这种资质和潜能变成实际的品质和才能,这就是“深造自得”的过程。外铄虽然也可以获得某些功利性或实用性的信息或知识,满足人们眼前某种实际生活的需要,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但是要提高道德境界,获得人生的感悟,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向内心求索的“深造自得”。要主动利用与发挥“思”的作用,向内心深处探索,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40]“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41]在孟子看来,圣人之学一定是自得之学,仅仅向外部世界下工夫,而缺少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工夫是不可能获得圣人之学的。北宋程颢、程颐也说:“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42]认为要获得圣人之学,就必须要有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功夫。明代王阳明曾以饮食消化作比,认为“记诵词章之学”,“习训诂,传记诵”之学是没有“消化”的学问,虽然“博学多识,皆伤食之病也”,只有得之于心之学才是被学习者“消化”的学问。在此基础上,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即使消化,也有两种,一是依赖他人点化,二是自家解化。他认为自家解化才是真正的“深造自得”。王阳明《传习录》曰:“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43]认为自得不是得之于口目,而是得之于心。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44]意思是:学问贵在得之于心,如果印证于我心中而认为是错误的,就算这些话是出自孔子之口,也不敢认为它是对的,何况说这些话的人还比不上孔子呢?印证于我心中而认为是正确的,就算这些话是出自平常人之口,也不敢认为是错的,何况说这些话的人还是孔子呢?所以说“深造自得”是自我体验的学习,就是“切己体察”的学习。“自得”之学必须经历观察、体验的过程。所以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45]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凭借自己阅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深造自得”本身就是孟子自我体验的结果,孟子就是以自己切身体会说出这番话的。孟子不仅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运用“深造自得”的学习策略,将自己塑造成胸中充满“浩然之气”的大丈夫,而且还将自己的体会寓于著作中,供后学者学习、借鉴和发扬光大。
教育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孟子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强调教者要重视诱导启发、因材施教;希望学者能深造自得、持之以恒,启迪教、学者,富有实践意义。
[1]《孟子·尽心章句上》。
[2]《孟子·尽心章句上》。
[3]《论语·子路》。
[4]《孟子·离娄章句上》。
[5]《孟子·尽心章句下》。
[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7]习近平:《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9月10日。
[8]朱熹:《观书有感》,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9]《论语·先进》。
[10]《孟子·尽心章句上》。
[11]《孟子·尽心章句上》。
[12]《孟子·告子章句下》。
[13]《论语·公冶长》。
[14]《孟子·尽心章句上》。
[15]《孟子·尽心章句下》。
[16]《孟子·万章章句下》。
[17]《孟子·尽心章句上》。
[18]《论语·述而》。
[19]〔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载《重纂三迁志》,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346页。
[20]《孟子·告子章句上》。
[21]《孟子·尽心章句下》。
[22]《孟子·尽心章句上》。
[23]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63页。
[24]《孟子·尽心章句上》。
[25]《论语·子罕》。
[26]《孟子·尽心章句上》。
[27]《孟子·离娄章句下》。
[28]《孟子·尽心章句上》。
[2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0]《孟子·尽心章句上》。
[31]《孟子·告子章句上》。
[32]《孟子·尽心章句下》。
[33]《孟子·告子章句上》。
[34]《孟子·尽心章句上》。
[35]白云天主编:《拿破仑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36]徐先玲:《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好性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6页。
[37]《孟子·离娄章句下》。
[38]《孟子·离娄章句下》。
[39]《孟子·告子章句上》。
[40]《孟子·告子章句上》。
[41]《孟子·尽心章句上》。
[42]〔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3]〔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2015年,第141页。
[44]〔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2015年,第94页。
[45]《孟子·万章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