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四、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为了强化“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观点,证明人性善,故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5]孟子说:人不需要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人不需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尊敬兄长的。亲爱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可以通行于天下。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固有的,不是后天习得的,这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它能使人自发地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并具有羞惭的自觉和礼让的态度。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而唯一区别其实就在于动物的行为根据的是自然本性,而人依据的是仁义、慈爱的善良本性。孟子强调仁义礼智不是从外边求来的,它是基于人性,把人性的本真从内心深处挖掘出来。它对于仁来讲,这是一种良知良能,不带外求的,因而孟子说:“仁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良能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不学而能,这叫良能。“不虑而知者,其良知矣。”不用考虑就知,这就是良知,所以良知良能都是人的本性。孟子在此强调的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人具有良知良能。什么是良知和良能呢?孟子为什么要在理论上张扬不学而能是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呢?

需要思考的是:孟子此处所言的良能、良知,指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因为不需要学习和思考就可具有,就如同孟子所说仁义礼智人皆有之。那么为什么襁褓之婴不知爱其亲?为什么要“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呢?所以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中的“不学”与“不虑”是指在当前的情况下,不需要现时学习和长时间的思考,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判断能力,所以才可以“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孟子高明之处在于:所谓的“不学”已包含“学”,所谓的“不虑”已包含长时间的“虑”。因为良能与良知之“良”具有社会伦理属性,或者说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社会“规范性”,社会所倡导的就是“良”,人必须后天习得,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孟子所言人的善性也具有后天性,也是后天经过教化而养成的,即人的社会属性。

综上可知,孟子的“性善论”至少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孟子用社会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仁义”。有则是“人”,无则是“非人”,即禽兽。表明孟子将人视为社会的人,人性善也就明显具有社会属性。其次,孟子以“仁”为性善论的基础,凸显人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为了保持“善”的性质,需要人们自觉地加强修养和提升人格。在理想人格的养成中,孟子对人的道德自觉、主观能动性、道德理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再次,孟子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的一面,而且也为大多数人努力向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皆可以为尧舜”,大大缩小了普通人与“圣人”之间的道德距离,为普通人成为“圣人”指明了人格修养的路径与奋斗的目标。

孟子比较系统地辨析了人性善,孟子的性善论既有充分的思想渊源,又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从社会条件来看,孟子所处的时代有别于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孔子所处时代属于社会变革的过渡时期,人们认为应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形成新的礼乐制度以及新的社会秩序。战国中期,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不同层次和不同人的思想品德“劣”的一面得以充分暴露,促使思想家去探索人性,探索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促使孟子对人性问题更加深入思考。从内容上看,孟子人性善的思想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关于人性问题论述并不多,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而且“仁爱”之人还能在道德实践中体现“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实的利益和人性的本质“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密切关联人后天受的教育、教化水平,以及人格修养方式等。孟子同样重申“善”性的彰显需要人自觉加强修养和提升人格,强调人只要重视存心养性,努力向善,“人皆可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