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尊王黜霸
王道与霸道是对举的,是治国之道的两种呈现。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称之为“圣王之道”。所谓王道,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常言的霸道。或者说“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霸道”是指君王凭借武力、刑罚、权势进行统治的方法。《尚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46]处事公正,没有偏向,圣王之道就会宽广无边。《礼记》曰:“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47]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史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48]后来任商丞相的伊尹想求见成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有莘氏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成汤,借着谈论烹调滋味的机会向成汤进言,劝说他实行王道。《史记》曰:“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49]孔子彰显王道,游说于七十余诸侯国君,却没有一个听他的主张。刘向《新序》云:“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50]君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就像中流砥柱,源自世人的感情,还应遵守礼义。尧舜禹三代都坚守各自的礼义才能成为帝王,春秋五霸实行各自方略成了霸主。《荀子》曰:“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51]表明自己不会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国家友好相处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道的君主,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鲁迅曾说:“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52]仁政的理想最终指向了“王道”,这是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53]一是以力屈人,一是以德服人。王道崇尚仁和礼,追求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霸道崇尚术和力,不顾百姓安危生死,以强兵追求快速强国。孟子竭力倡导王道,坚决反对霸道,呈现出理想化道德治国的倾向。
孟子认为他的王道理念实现具有相当强的可行性,依据就是他所坚持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只需顺应人性之本然,去发挥人们仁、义、礼、智四德的自觉性,即可以做到善政,实现王道。孟子王道政治的路径则是推行仁政,认为这是巩固国家统治、进而一统天下的必由之路。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54]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贝,即土地、百姓和政务。如果视珠宝美玉为宝贝的,灾祸一定会殃及其身。贤明君主必须明白自己的政治统治的中心是土地和人民,如果追求宝玉,结果只能是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孟子认为在三宝中国君最需要重视的是人民,也就是要求国君的政治行为必须时刻以老百姓为出发点,必须要保证“民事不可缓”,因为民有恒产方可有恒心,人民生活有了保障,人心方能稳固,对于统治者的忠诚与信任方能产生,才有可能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否则,民不聊生,老百姓视君如贼,当外敌入侵时,君主有可能面临无人相助的困境。“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55]孟子说:因为秦国、楚国不断侵占老百姓的生产时间,老百姓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如果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会来抵抗大王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不断,耗费了大量物质财富,统治者往往采取增加人民的负担来保证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加重赋税,如孟子所言:“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56]国家有对布帛的征税,有对粮食的征税,有征发劳力的赋税。君主应采用其中的一种,缓征另外两种。如果同时征收两种,就会有百姓饿死,如果同时征收三种,那么父亲就顾不得儿子,儿子也就顾不得父亲了。这与孟子设想中的仁政背道而驰,国君这样做将被贬斥为“率兽而食人”,这样王道政治也就无法实施。孟子曾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7],但如此还不算推行王道,推行王道还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教化,帮助百姓固化自己的本心,提高道德素养,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58]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音乐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更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良好的教育,百姓喜爱。良好的政治能获得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则能得到百姓的心。孟子认为,只要能够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王道,养护人民,使得君民一心,一致对外,即使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也能在诸侯混战中保全自我。“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锄草);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59]孟子说: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国君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老百姓深耕细作;让身强力壮的人有时间修养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待人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手持木棒也可以抗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孟子认为齐桓公和晋文公等五霸的政治行为在名义上是为了“尊王攘夷”,实际上是为了本国利益,胁迫一部分诸侯国参加盟会,然后去攻打另一部分诸侯国。故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60]孟子说:五霸,对三王来说是罪人。如今的诸侯,对五霸来说又是罪人。如今的大夫,对于如今的诸侯又是罪人。所谓的五霸,是拉拢一部分诸侯去征伐另一部分诸侯。所以说,五霸者,是三王的罪人。故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战争。但某国君主比另一国君主好一些是有的。所谓的征讨,是天子讨伐无礼的诸侯,相当地位的诸侯是不能相互征讨的。所谓的征讨就是杀戮,就是戕害,就是霸道。孟子认为,如果国君能推行王道,就会呈现“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61]。王者的百姓,悠然自得。犯罪处死而不怨恨,得到好处也觉得不需要酬谢,人民日益向善而不知道是谁使他们这样的。此乃孟子所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2]。如此天下太平祥和,乃王道之功也。
“王道”和“霸道”是中国传统政治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用“王道”和“霸道”来解释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王道和霸道就是古代帝王之道。在传统政治框架中,王道荡荡,象征传统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浩浩,象征传统政治“威权统治”的一面。“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爱民如子,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民本思想、仁政理念和尊王黜霸主张,极富政治智慧,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在当时诸侯国若能得到实施,可使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免遭战争灾难;国家可呈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宁,民富国强的景象。
孟子政治智慧涉及面宽,内容丰富,还应包含尊贤使能、与民同乐、尊重民意、井田制度、赋税制度等,我们将其列于孟子人生智慧、管理智慧和经济智慧之中。
[1]《孟子·万章章句下》,为了便于读者检索不同版本《孟子》原文,故本文只注明《孟子》各篇之上、下篇,下同。
[2]《孟子·离娄章句上》。
[3]《孟子·尽心章句下》。
[4]《孟子·离娄章句上》。
[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75页。
[6]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8页。
[7]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8]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7页。
[9]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10]《孟子·尽心章句下》。
[11]〔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
[12]〔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
[13]〔唐〕李世民:《唐太宗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81页。
[14]《孟子·离娄章句上》。
[1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6]《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7]《孟子·离娄章句上》。
[18]〔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
[19]《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20]《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1]《孟子·尽心章句下》。
[22]《孟子·告子章句下》。
[23]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58页。
[24]《孟子·离娄章句上》。
[25]《孟子·告子章句下》。
[2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7]《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8]《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0]《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31]《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2]《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3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4]《论语·公冶长》。为了便于读者检索不同版本《论语》原文,故本文只注明《论语》篇名,下同。
[35]《论语·颜渊》。
[36]《论语·尧曰》。
[37]《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38]《孟子·尽心章句上》。
[39]《论语·子路》。
[40]《孟子·尽心章句上》。
[41]《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42]《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4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44]《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45]《孟子·离娄章句上》。
[46]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
[47]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5页。
[48]〔汉〕司马迁:《史记》,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69页。
[49]〔汉〕司马迁:《史记》,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365页。
[50]〔汉〕刘向编,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第1159页。
[51]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52]鲁迅:《且介亭杂文集》,中华书局,1943年,第12页。
[5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54]《孟子·尽心章句下》。
[5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56]《孟子·尽心章句下》。
[57]《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58]《孟子·尽心章句上》。
[59]《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60]《孟子·告子章句下》。
[61]《孟子·尽心章句上》。
[62]《孟子·梁惠王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