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反求诸己

第三节 反求诸己
img

何谓“反求诸己”?许慎《说文解字》曰:“反,覆也。”段玉裁注:“从又必有覆之者。”[19]《说文解字》:“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20]孟子“反求诸己”更多地强调“自心”、“本心”,因此“反求诸己”可以解释为:返回本心,寻找原因。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1]孟子根据孔子“君子求诸己”的要求,提出“反求诸己”原则。《孟子》曰:“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22]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的方方面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23]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孟子所谓“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认为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而是要反躬自问有何不足。从个人修养角度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4]。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孟子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常将行事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反求诸己”思想,以射喻为仁不得其报,当反责己之仁恩有所未至也,不怨胜己者。王阳明也说:“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25]古代圣贤根据射箭时的仪态和比赛结束后人们的不同反应,以此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26]君子尊重别人而把自己看得很轻,凡事先考虑别人,最后考虑自己。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则是贵己而贱人,君子先思己过,小人则责怪别人,为自己开脱。反求诸己是儒家内圣之学的紧要处,道德愈深的人,愈具有反躬内省的工夫,说明“反求诸己”体现修身工夫。孟子的“反求诸己”也就是“自反”,就是要反省自己的良心本心,察觉良心本心的唯一方法就是切身反思,体悟良知。孟子批评那些不讲仁义的人是“弗思耳矣”,“弗思甚也”。说明不讲仁义的人是不善于思考、缺乏思想的人。如果人不切身自反,原来具有的良心本心也会丢失。

如何反求诸己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27]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足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足够;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合适且一如既往。换言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经》说:“常思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以求美好的幸福生活。”孟子认为,能反求诸已,确实以仁爱、礼貌待人,一般来说是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的;而一再反躬自求,确实相信自己没有不足,这时如对方仍以“横道”待我,那就只好把他看作禽兽,因为禽兽不懂仁义,没有礼智,故对禽兽则不必计较。这种严己宽人的风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加以弘扬。孟子还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28],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孟子反复指出人不可自戕自侮、自暴自弃。“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9]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自己戕害自己的人,跟他没什么可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这些话洋溢着乐观进取精神,对于认识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求诸己”学说,为君子提供了一个通向“仁”的路径。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0]就是通过“反求诸己”的方法,以仁义为准绳,把散失的“良心”重新找回来。孟子通过“反求诸己”的修身之道,追求其“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孟子的“反求诸己”凸显人的主体性,凡事先思己过,张扬了君子的道德情怀。孟子“反求诸己”的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塑造了中华民族“静时常思己过,闲事莫论人非”的美好品质,有其现实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