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第七节 贤者在位 能者在职

从古至今,用人都是治国理政首先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用什么样的人,如何用人,事关国家发展、政权稳定、吏制清明以及民心向背,是政治兴衰的晴雨表,也是国家兴衰之根本。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50]孟子说:行仁政者就会获得荣耀,行暴政者就会遭受耻辱;如今有人憎恶耻辱而又不行仁政,就好像是憎恶潮湿又居住在沼泽地一样。如果想摆脱耻辱,没有比重视仁德而尊崇贤士更重要,使贤明的人有相应的官位,让能干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在国家无内忧外患时,趁此时机,修明政治法典。纵使邻有大国,也必然会畏惧它。孟子强调:贤德的人应居于掌权的地位,有才干的人要委以重任。所谓“贤”,通俗地说就是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精神品位,这其中就必须包括有理想有抱负、胸怀万民、办事公正。若有高于一般人的特殊智慧、特殊本领那就更好。与贤者相辅的就是“能者”,即有很高或较高本领的人。能者在职,根本的一条是忠于职守、勤于职业、精于职事,不渎职、不误职、不违职,不滥用职权。中国古代在处理人和事的问题上,强调“贤者在位”,就是说要由贤者去当一个群体的最高领导者,方可气清政廉;“能者在职”,要求让能者治国理政,确保低成本高效率,政通人和,事业兴盛。现实中,人们都希望贤者与能者皆一人兼之,说明社会发展需要贤能兼备之人,而且这样的人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会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尊重贤者与能者的同时,要理解孟子在“贤”和“能”排序上的讲究,“贤”先于“能”,“贤”不一定非常“能”,但“能”必须“贤”。“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把话说得通俗点就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决策者,首先必须是贤者,若不贤,就会使之管辖的范围内,风不正,气不清;一旦私欲泛滥,就会任人唯亲、拉帮结派,最终必然断送自己的前程,危害社会,祸害万民。识人用人,公允的标准是要德才兼备。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曾提出选人用才三要素:“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51]若让品德高尚、有学识的人处低位,就是人才的浪费;若让品德低下、无学识的人处高位,就会误国误事;无功劳者享受厚禄,有功劳的人就得不到激励;无才能的人担任要职,有才能的人就会被埋没。荀子云:“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52]任用圣明的臣子就能称王天下,任用功劳卓著的臣子国家就会强盛。就是说重用忠于事业、能团结人、亲近百姓、受人信任、能战胜各种困难的人,就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重用忠于事业、热爱百姓、推行法治、与时俱进的人,就能使国家强大。这与孟子“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一个道理,是倡导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换言之,一个人要想有位,必须品德高尚、学识超群;堪当重任者,除了贤德之外,还必须能干、肯干、会干。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德性修养的同时,增益学识,提高能力,既贤又能方可有大作为。

img

用德才兼备的人是最佳的用人状态,但现实生活中,德才往往难以兼得。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3],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德与才之间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54]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小人,在危难时,必然祸乱朝政。齐桓公本是一代有为之君,在贤相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而至晚年则意志衰退,宠妾用奸。管仲病危时,桓公曾问管仲,群臣中谁能胜任宰相?管仲没有直言。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55]人情莫过于爱子之情,易牙杀儿子为君王做肉羹以取宠,这种人是靠不住的。桓公又问开方怎样?管仲说:“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56]人情莫大于父母之情,开方以卫国公子的身份来齐国,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这人是不孝,不孝之人是不可能忠诚的。桓公再问竖刁行不行?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57]人情莫过于爱己之情,竖刁自阉以求宠,这种人不可能有忠心。管仲对桓公的三个近臣作了入木三分地剖析,揭露三个近臣的所作所为不近情理,暗藏不臣之心,不可委以重任。管仲死,桓公不纳管仲言。公元前643年,桓公重病不起,易牙、竖刁趁机发动宫变,把桓公囚于宫中不让其进食,桓公最终被饿死。易牙、竖刁秘不发丧,桓公的尸体一直在床上放了两个多月,尸蛆爬出宫门之外,可悲至极。这是古代用人不当的典型案例。

有贤德的人居于掌权的地位,有才干的人担任合适的职务,是国家政治清明的显现。孟子所言“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就是强调任人惟贤,任人惟才。南宋思想家陈亮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而无一民之不安,无一物之不养,则大有功之验也。”[58]若能实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百姓就能安享幸福,万物生长,天人合一。近代政论家邹韬奋曾言:“中国古训,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知今日政治,人事之更张,刻不容缓。”[59]都是申发孟子“贤者在位,能者在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