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赞成通功易事

二、赞成通功易事
img

所谓“通功易事”,就是指社会成员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自己多余的产品换取自己没有或不足而又必需要的产品。它揭示了产品交换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是一对孪生兄弟。孟子认识到生产力提高和产品丰富之后,生产者的某些产品就会有剩余。产品有了剩余,就需要进行交换,这就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于是在社会分工的理论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通功易事”、“百工交易”的主张。孟子认为,实行社会分工必然有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如果生产者之间不进行产品交换,那么,多余的产品就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使用价值,就会出现“农有余粟,女有余布”的局面。换言之,农民生产粮食,手工业者生产各种手工业品,如果二者之间不进行交换,那么农民有多余的粮食而没有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工具和手工日用品,手工业者有多余的手工业品却缺少粮食;如果二者进行交换,那么农民用多余的粮食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手工业者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换取自己必需的粮食,双方的物质利益就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和满足,对交换双方都有好处。故孟子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17]“通功易事”就是强调将各行各业的产品相互流通,用多余来弥补不足,通过不同行业的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就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效果。劳心者与劳力者之间也是如此,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心者”与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力者之间,既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又具有一种产品交换关系。前者教习礼义可以满足后者精神生活的需要,后者从事生产可以满足前者物质生活的需要,两者之间体现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交易关系。孟子认为产品交换活动是一种互惠的行为,主张在产品交换的过程中依循价值法则进行。孟子批驳许行“市价不二,国中无伪”之言,并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18]。孟子观点是:商品的品种与质量的不同,这是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也是导致其价格差异的基础。即使是同一类商品如鞋子,也有大小之不同,如果将之统一定价,则违背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许行主张将他们的价格完全拉平,这是无法实施的,若强行为之,那就是搅乱天下的经济秩序。而且统一价格的结果并不能如许行所期望的那样“国中无伪”,相反,“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19]孟子认为如果听从许子之言,那就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如此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所以孟子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得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符合经济规律的认识,并且提出如果人为的去违反这一规律,追求所谓的“国中无伪”,只会适得其反,可能会出现国中皆伪,那将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将价格与商品质和量联系起来,将价格问题提高到社会治乱的高度来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说明了务农、经商、做手工等不同行业之间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且也说明了劳动性质不同的“劳心”、“劳力”之间分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说明社会分工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必要前提。而社会分工又促进社会产品的交换,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需要。在产品交换过程中,孟子主张维护市场的自由价格,让商品买卖完全按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进行,这在客观上顺应了商人自由经营的需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顺利流通。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孟子首先全面地从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的交换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进而确立了井然有序的社会劳动关系,这是空前的。

孟子的经济思想集中体现在保护个体经济的发展,充分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孟子的经济思想内容丰富、独创性强,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主张在生产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孟子在主张实行自由开放的经济政策的同时,又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思想;在产权理论上,孟子独创的恒产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支持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关于财政税收,孟子主张实行轻徭薄赋的财税政策,并根据国家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来确定税率的高低;在社会分工上,孟子论述了农业与手工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分工的必要性和相互依赖性;在价格问题上,孟子已经有了模糊的“价值”概念,已经具有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雏形。

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诸如井田制度、财税思想、社会分工和通功易事等,这些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影响力也是不可低估的,有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也极富启发意义。


[1]李学勤主编:《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4]《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5]《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6]《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7]《孟子·尽心章句上》。

[8]《孟子·尽心章句下》。

[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0]《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1]《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2]《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14]《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5]《孟子·告子章句下》。

[16]《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7]《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8]《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9]《孟子·滕文公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