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和谐的理想管理境界
“和”思想是儒、释、道都强调的社会核心价值,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佛家强调人内心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和谐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意义。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6]意思是说,要运用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和谐观”,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意指: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天时,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还有一种情况,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不是兵器和甲胄不尖利和不坚固,不是粮草不充足,但还是弃城逃跑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管控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保护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行仁政者就会得到更多的人拥戴,失道义者拥护的人就少。拥护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拥护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不是天时,也不是地利,而是人和,即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若以企业管理为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就是要营造“人和”,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一个企业衰败破产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而是由于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缺乏“人和”氛围。孟子重视“人和”效应,可以说是他的人本管理主张和“民贵君轻”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孟子强调拥有地利不如拥有人和,人和即民心,就是要得到百姓的拥护。在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孟子的“人和”思想实际上是其重民思想的进一步的逻辑推衍。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就是要调节好组织内外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集中组织内部的有效资源来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组织目标的实现是得益于组织内部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同舟共济”,它是组织发展、事业兴盛的巨大力量的源泉。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不团结,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部门与部门之间互不合作,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组织涣散,内耗严重,员工缺乏“同舟共济”的意识与行为,那么,这个企业就缺乏生命力。世界上一些知名企业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效率,在全球市场上一直保持经久不衰的竞争力,基本得益于它们具有“和”的团队精神。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曾说:“团结就是力量,企业领导人必须好好想想这句话。”[8]孟子把“和”看成是社会管理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说明孟子早就悟透管理的理想境界——人际和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孟子曰:“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9]家和国之所以破败灭亡,首要原因是内部矛盾,自相攻击,相互拆台,为外敌提供可乘之机。企业的兴衰成败也是如此,自身原因始终是第一位的。孟子从反面立论,说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必须重视内部和谐,才能兴旺发达。对一个企业来说关键就是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把人心凝聚起来,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英国铁路公司总裁彼得派克曾说:“唯有劳资关系和谐,双方同心合作,企业才会有蓬勃的发展。”[10]正如美国管理学家米契尔·拉伯福所说:“一大批长期、热忱、有认同感的员工是持久成功的关键。”一个公司的成功“有赖于员工团结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当的冲突和竞争足以毫不含糊地毁掉一个组织”[11],都是强调人际和谐的重要性,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孟子和谐思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