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立志养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必须立志。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0]王子垫问:读书人首要的事是什么?孟子说:崇尚志向。王子垫又问:如何崇尚志向呢?孟子说:建立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及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而已。如果杀一个无罪的人就不是与人相互亲爱,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应该处在什么地位?应该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应该走在什么道路上?应该走在最佳行为方式的道路上。处在与人相互亲爱中并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做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的条件也就具备了。孟子要求贤者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要尽自己的义务。孟子提出“立志养气”说,说明立志乃有为之根本,一切围绕志向而展开,立志就是要志向高远,有理想有追求。但仅仅立志还不够,还需养气,养浩然之气。志与气的概念为孟子最先提出。“志”是指发于内心的志向、理想,“气”则指生于形体的情感、欲望,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浩然之气”的概念。他强调,从社会国家的教化到个体的修养,目标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由于与“义与道”相配,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志、气和合的最佳结晶,所以孟子提出了“集义”的养气之方,集义而成“气”。由道义集成起来的浩然之气,对人生和民族的意义是巨大的。人若确立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就不会被外在的物欲所左右,不会被武力、权势所胁迫。得意时,能够恩泽于民;不得意时,也能笃守正道洁身自好。孟子为此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的“大丈夫”标准。之所以能如此,在于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也就必然使人身心充溢着正能量,“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12]。这种不淫、不移、不屈作为崇高气节的精神力量,高于人的生物体的价值,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舍生取义。就是孟子所说:鱼和熊掌都是人爱享用的美味佳肴,但当二者不可得兼时,能舍轻而取重,舍鱼而取熊掌。所以人们的一般行为都是趋生而避死,追求生命的快乐和躲避死亡的来临。之所以有不躲避死亡的情形,是因为道义的价值已经重过生命,故在二者不可得兼时便选择了道义。即便是饥饿濒临死亡的人,如果在人格遭受侮辱的前提下被施以饮食,也是不会屈辱接受的。北宋思想家张载还提出“为天地立志”的主张。为天地立志的基点,是在处理好个人志与气的关系的基础上,将个人的生命融入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中,肩负起兴国保民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因为以这样的“志气”为内核,才能几千年一贯而维系着民族生生不息。孟子强调立志,志行高远。明确“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3],认为具有仁义理想的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把生死、荣辱、苦乐置之度外。“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5]这是高尚品质、人格、气节的铸造,这些话已成为传世格言;中国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无不蒙其教益,在今天仍有其时代意义。孟子把立志与养气联系起来,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没有勇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一时、突然的)而取之也。”[16]显然,浩然之气是在精神上压倒一切的凛然正气。这种气在古今许多仁人志士、英雄人物身上确实存在着,这种精神力量,是靠理性把握道与义才能达到的。怎样培养“浩然之气”呢?一是“直养而无害”。即用明智的、正确的理念去培养且不加以损害。“直”就是符合正义的思想观念。二是“集义所生”。即坚持用正义去培养和积累。孟子还说“浩然之气”“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17]。即正义行为不是偶然、突如其来的,是长期正义所孕育;只要做了一件有愧于心的事,它就会贫乏。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一种十分高超的精神境界,这种高超包括高尚和高明两个方面。所谓高尚,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人格修养,言行皆为利他。所谓高明,即洞察宇宙万物的规律及其运动变化,言行顺应客观规律。高尚来自“义”,高明来自“道”,高尚而高明,则无所不知,无所不当。因此,孟子只说“以直养而无害”,就可使“浩然之气”“塞于天地”。“无害”不但包含无害于“直养”,也包含无害于“集义”。“直养”强调学识修养,“集义”强调道德修养;学识修养使人高明,道德修养使人高尚。学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学识修养使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有助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不仅包含对社会、人生的认知,体现于学识修养,而且能摒弃私心、杂念、偏见,使人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激发人提高学识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浩然之气”需要持久不懈地修养和锻炼,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18]即要持久不懈地以正义来培养正气,时刻不忘养气,既不能中断,也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浩然之气”需要经过正义行为的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而非一时一事所能成就的,说明这种修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所以孟子倡导立志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