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井田 正经界

第一节 崇井田 正经界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西周时期,道路和沟渠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为“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1]。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孟子所述井田,乃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也。

img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整个井田制已全面瓦解,土地私有制已基本确立。在这样的时代,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原因是:“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3]孟子首先说民事不可缓,然后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认为读过圣贤书的士君子,即便没有恒产,也仍然可以有恒心,普通民众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普通民众如果不能持久的保有一份财产,维持自己的生存,就会胡作非为,执政者用严刑惩罚他们,这就是残害百姓。孟子的意见是:仁人如果在位行仁政,必须恭俭礼下,取于民而有制。国家要正常运作,肯定要取于民,但取之于民要有法度,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个制是什么?什么样的制度让统治者不至于横征暴敛?孟子认为井田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故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wū,同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4]孟子对滕文公之臣毕战说:滕君将要实行仁政,特意选派你来,你一定要努力!施行仁政,必须从分清田地的经纬之界着手。经纬之界不正,井田就不均衡,不能按田亩纳税就不公平。所以残暴的国君和贪官污吏必然是不重视田地的经纬之界。田地的经纬之界一旦划清,怎样分配田地和俸禄就可以议定了。滕国,虽然土地狭小,但一样要有官员和在田野里耕田的农民。没有官员,就没有办法管理农民;没有农民,也就没有办法养活官吏。希望你们在田野上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中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让人们自行交纳。国卿以下的官员必须要有供祭祀用的田地,这供祭祀用的田地为五十亩;其余的人给田地二十五亩。死葬和搬迁都不离开本乡范围,乡里的田都要同样实行井田制,人们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盗寇时互相帮助,有疾病事故时互相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方圆一里为一个井田,一个井田为九百亩,中间一块田地为公田,八家各以一百亩为私田,但要共同料理好公田;把公田的事办完了,然后才能耕耘私田。春秋战国时代,土地制度大变,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兴起。孔子曾对这一趋势忧心忡忡,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至少有如下原因:

第一,井田制能保证民众均有土地,从而可以做到自主而自养。首先是自主。什么是自主?就是能够保有自由身,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可以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存,而不依附或依赖其他人。如果农民没有土地,变成佃农,甚至是奴婢,就丧失了人身自由,这是儒家所不能容忍的。儒家是人格平等的最坚定的捍卫者,所以希望国君应将每一个臣民都当成与自己相同的人看待,人格没有高下之分。因此,儒家向来认为,经济制度的安排要确保人人都能自主。孟子认为井田制有助于人人自主。井田制能保证老百姓自己养活自己,如此方可保证老百姓的人格独立和尊严。这一切都需要土地制度、财产制度的保障。

第二,井田制有助于农民负担固定化,既可以保证国家财税收入,又可限制政府随意增加农民的负担,因为井田制有比较强的财政约束力。国家税收相对稳定,国库充盈,政府就有财力发展水利,修建道路和发展公共事业,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第三,井田制可将农民相对固定在所耕种的土地上,能有效建立乡里基层体制,便于管理;还能减少流民,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乡里成员相对稳定,能共同抵御贼寇和天灾人祸,还可以养成、维护、加深乡民之间友爱之情,从而形成稳定的友谊共同体。

第四,井田制可稳定乡里基层建制,政府可依制设庠序,便于对百姓施行教化。人伦需要教化,道德修养往往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外在环境共同作用所致。而人的内在道德需求往往是在接受一定的社会教化之后才会激发出来。施行井田制有利于实施社会教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第五,井田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行井田制,农民有固定的土地耕种,耕种所得除了交一定的赋税外,都归自己所有。耕耘越勤奋、越用心,收成越多,这可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还能激发其创造性,可增加社会粮食保有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至于灾荒之年饿殍遍野,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安定与发展。

因为孟子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孟子才极力推举井田制。事实上,孟子的“井田”思想,在战国之后是难以实现的,但其仍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新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勤劳致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农村繁荣稳定。中国农村实行农民家庭土地承包政策,闪耀着孟子“井田”、“恒产恒心”思想的光芒,这也是孟子思想时代价值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