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

四、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
img

孟子在强调社会和谐的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31]意指圣人所到过的地方,人们受到感化,所停留的地方,感化之力神秘莫测,君民上下与天地协调运转,怎么能说是小小补益呢?这也契合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侧重于“天伦”与“人伦”的合一。“天伦”一般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人伦”一般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一般情况下“天伦”顺乎“人伦”,“人伦”必须遵循“天伦”,否则人与自然就会出现不和谐。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2]孟子说:贤明之人对于万物,爱惜却不用仁德对待它;用仁德对待百姓,却不单单亲爱某一个人。贤明之人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仁民爱物”思想,要求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仁民爱物”,必须不违农时,尊重自然规律。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3]意思是说:统治者不影响农民按时耕种,粮食就会多得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池塘里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在合适的时节进山伐木,木材就会多得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这样老百姓养生葬死都没有遗憾了。如此,社会也就和谐了。孟子深谙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道理,强调适时取物,保护好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保持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人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之功也。

依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息息相关。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而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无节制地开发、破坏自然。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才能达到“天人和谐”。

孟子人性本善、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思想,哲思深邃,蕴含丰富。孟子哲学思想影响古今中外,不仅影响哲学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意义巨大。


[1]《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2]《孟子·告子章句上》。

[3]《孟子·告子章句上》。

[4]《孟子·告子章句上》。

[5]《孟子·尽心章句上》。

[6]《论语·阳货》。

[7]《论语·述而》。

[8]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9]《孟子·万章章句上》。

[10]《孟子·尽心章句上》。

[11]《孟子·万章章句上》。

[12]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2页。

[13]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14]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页。

[15]〔宋〕李邦献:《省心杂言》,函海本,第1页。

[16]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17]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60页。

[18]《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19]《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0]《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21]《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2]《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3]《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4]《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7]《孟子·离娄章句下》。

[28]《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29]《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30]《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31]《孟子·尽心章句上》。

[32]《孟子·尽心章句上》。

[3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