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是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逐渐深入或提高。在中国教育史上,孟子最早提出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24]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急于求成,势必影响实际效果,可能招致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前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学习和做事一样,不能急于求成,所以孟子倡导求知者应循序渐进地学习。《论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25]意指: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说明孔子善于按照程序、依照规律,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孟子推崇孔子教学方法,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既要持之以恒,不松懈不间断;同时也不能急躁冒进,违背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26]孟子本来是指升迁太快的人,摔落也快。学习就像逆流而上者,不讲究方法,不遵循规律,蛮干冒进,结果是败退也会很快。所以孟子又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27]孟子说:有源的泉水滚滚奔涌,不分昼夜,注满了低洼之处又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四海。有本源的都是这样,孔子取的就是这一点。如果没有本源,到七八月间雨水滂沱,大沟小渠都满了,但它们干涸也是很快的。学习也如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推进,学习也应由易到难,依序而进,遇到困难时,不应绕道或回避,而应“盈科而后进”,攻坚克难,日日进步,犹水日夜不停地流淌,注满江河,方能汇成大海。孟子还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28]孟子还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所吸引。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孟子所言“成章”,意指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即可成章,成章方可通达。孟子强调的是:君子若有志于道,需要日积月累,没有一定的成就,就不可能一下子通达。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走捷径,不能急躁冒进,没有循序渐进的积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就,即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否则就会出现:“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yà,拔)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29]孟子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像宋国人那样,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快而把禾苗拔高,累了一天回家告诉家人说:“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以为集义无益而放弃修养的人,是不锄草不培育禾苗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于事无益,反而会影响事情的发展。“揠苗助长”的寓言,主要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孟子还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0]意思是: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说明学习必须打牢基础,同时要循序渐进,不断前行,逐步通达,切忌急躁冒进。如同《荀子》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认为:不一步步积累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不可能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跃也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不停息也能到达目的地。雕刻工若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持续不断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被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孟子、荀子都强调成功离不开点滴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地累积“跬步”,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