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气节

二、“大丈夫”气节

在现实中,人们在金钱与权势面前,往往失去尊严与气节,不能坚持正义,屈服于权势。孟子的弟子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3],应该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却不以为然,并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64]孟子问这也能算大丈夫吗?意思是说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那么何为大丈夫呢?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5]孟子说:站在天下仁德的正位,走天下正义的大道;得志时,带领大家一同施仁行义;不得志时,自己走正义的大道。富贵时不会放肆无度,贫贱时不会失守节操,面对权势、武力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为了迎合诸侯而失去做人的原则,且不行仁不遵道,即使富贵也只是“妾妇之道”,没有独立人格,没有高尚气节,远不及普通百姓,更称不上“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首先应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6],大丈夫不仅自己行仁遵道,还应该让天下人安住仁宅,立于仁,合于道,止于礼。而不能因为一己私利,顺应霸君,失道害民。其次,大丈夫应该乐道而忘势。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67]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在心上。古代的贤能之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贵族,如果不对他恭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个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68]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与他相比缺少什么呢?这样一想,也就不把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大丈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我素。再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69],有作为时带领大家一起行仁义,不得志时自己坚持走正义的大道,不能苟且,更不能同流合污有损圣道。同时还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0],也就是说富贵不能使之骄狂,贫贱也不能改变其志向,威武不能使之屈服,这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孟子认为:“大丈夫”不仅能抵御各种诱惑,在任何情况下不低头不屈服,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节操。“大丈夫”形象显示了一种伟岸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节,是高扬孔子“匹夫不可夺其志”的独立人格精神。孟子以道事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赢得了古今仁人志士的敬仰。孟子“大丈夫”人格气节,启迪人生,必须弘扬。

孟子明鉴人伦,倡导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皆以仁善为依据。孟子舍生取义、先义后利、以义待利,坚持的是惟义是举。孟子要求贤达应具有以道事君的独立人格和穷则独善、达则兼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皆“大丈夫”必备。孟子伦理智慧,影响古今无数仁人志士,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72页。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3]《论语·颜渊》。

[4]《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5]《孟子·离娄章句上》。

[6]《孟子·离娄章句下》。

[7]《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8]《孟子·离娄章句上》。

[9]《孟子·离娄章句上》。

[10]《孟子·离娄章句上》。

[11]《论语·八佾》。

[12]《孟子·离娄章句下》。

[13]《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4]《孟子·万章章句下》。

[15]《孟子·离娄章句下》。

[16]《孟子·告子章句下》。

[17]《孟子·万章章句下》。

[18]《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9]《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20]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21]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22]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5页。

[23]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24]〔明〕吕坤:《呻吟语》卷一,广陵书社,2009年,第21—22页。

[25]《孟子·告子章句上》。

[26]《孟子·告子章句上》。

[27]〔明〕敖英:《东谷赘言》,南昌得庐,1916年,第7页。

[28]《孟子·告子章句下》。

[29]《论语·学而》。

[30]《论语·学而》。

[31]《孟子·离娄章句上》。

[32]《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33]《孟子·万章章句下》。

[34]《孟子·离娄章句下》。

[35]《论语·里仁》。

[36]《孟子·告子章句上》。

[37]《孟子·告子章句上》。

[38]《孟子·告子章句下》。

[39]《孟子·万章章句上》。

[40]《孟子·尽心章句上》。

[41]《孟子·万章章句下》。

[4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43]《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44]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03页。

[45]《论语·里仁》。

[46]《孟子·告子章句上》。

[47]《论语·先进》。

[48]《论语·八佾》。

[49]《论语·先进》。

[50]《孟子·尽心章句下》。

[51]《孟子·离娄章句下》。

[52]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53]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54]〔汉〕荀悦撰,〔明〕黄省曾注,孙启治校补:《申鉴》,中华书局,2012年,第171—173页。

[55]《孟子·离娄章句下》。

[56]《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57]《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58]《孟子·尽心章句上》。

[59]《孟子·尽心章句上》。

[60]《孟子·尽心章句上》。

[61]《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62]《孟子·尽心章句下》。

[63]《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64]《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65]《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66]《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67]《孟子·尽心章句上》。

[68]《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69]《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70]《孟子·滕文公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