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同美同乐

在文学审美方面,孟子提出“同美同乐”思想,这也是文艺美学的重要思想。所谓“同美”,就是强调审美通感。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11]孟子说:口的味觉,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们口味的嗜好。假如口的味觉,人与人不同,就像狗、马与我们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为什么还要随从易牙的口味呢?讲到口味,天下人都期望尝到易牙所烹制的菜,可见天下人的口味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人都期望听到师旷的演奏,可见天下人的闻听趣味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他长得美的。不知道子都长得美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味,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趣味;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孟子强调人的审美感知具有普遍、共同、共通特性。在孟子看来,人的审美感知是相通的,易牙能感觉到的美味,大家亦能感觉到;师旷能欣赏的音乐,一般的人亦能欣赏;至于美男子子都,谁见他都会认为他是很美的。孟子从生理和审美的角度分析感知的共通性,所以文学审美具有共通性特征。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都会被其中的人物命运、情节结构所感动,产生精神愉悦。虽然常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凡是读过《哈姆雷特》的人,心灵都会被其强烈的悲剧色彩所冲击。审美的共通性,可以使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部作品时产生相类似的审美感受。所谓“同乐”,孟子主要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希望统治者能与老百姓同乐。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2]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然而,透过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表述,我们也会发现其中包含着国君与百姓具有同样的欣赏“乐”的能力和权利,而统治者的“与民同乐”就是与老百姓共同欣赏“乐”,这亦是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思想内涵。关于这一点,孟子还曰:“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yuè,箫)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13]以普通视角看,这两段文字似乎很难理解,同样是“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为什么前一段说老百姓“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后一段则是“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赵岐在《孟子章句》中云:“百姓欲令王康强而鼓乐也,今无赋敛于民而有惠益,故欣欣然而喜也。”[14]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让百姓能够欣赏、接受国王的鼓乐之好与田猎之美。要做到这一点,统治者必须“乐民之乐”,国家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生活富裕,心情舒畅,自然“民亦乐其乐”。由此可见,“同乐”的审美感知必须以统治者让百姓丰衣足食、心情愉悦为前提,也就是统治者治理好国家为前提。“同美”、“同乐”的审美理念反映了孟子对审美共通性的理解和认知,但“同美”和“同乐”又是有明显不同的特质,“同美”具有客观性,“同乐”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同美”是“同乐”的基础,“同乐”往往是因“美”而生,是一种“美”的享受;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同一个“美”的对象,有的人有乐,有的人却乐不起来。所以“同乐”是有条件的,受时间、地点、情景等多种因素制约。
孟子文学思想,无论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同美同乐”,都要求读者将作品置于客观的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鉴赏与接受,不可主观臆断。同时,孟子也要求读者不要片面地进行文学批评,要全面地分析文学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不仅要“颂其诗,读其书”,而且还要“知其人”、“论其世”,这才能达到文学鉴赏全面性的要求。孟子文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对推动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