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严密,环环相扣

孟子为了宣扬“保民而王”主张,与齐宣王有深入交流。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因恐惧而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3]孟子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辩论:首先,齐宣王问孟子是否可以讲讲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孟子巧妙地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齐宣王问:道德怎么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齐王问霸道之事,孟子引导齐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其次,孟子因齐王“以羊易牛”之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自身有“不忍之心”,并鼓励齐王,若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孟子巧妙抓住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加以发挥,力证齐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实施“王道”的基础。再次,以力可举千斤却言力不足拿起一羽为喻,说明齐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且进一步说明实行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第四,孟子先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列举了霸道的危害,从而让齐宣王说出自己的“大欲”。并且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彻底打破齐宣王的“霸道”幻想。然后以邹楚之战为喻说明“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的道理,促使齐王彻底放弃霸道。再以“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来说明行王道必胜于天下。最后,孟子曰:“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明施行王道必须“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若此老百姓就会归附犹水之归于大海。以上五步分析,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成功阐明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