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礼者敬人

第十节 仁者爱人 礼者敬人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从二。会意。”[69]就是说,“仁”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频率极高,在孔子看来,“仁”的本质是“爱人”,其基本表现是孝悌,然后由孝悌推广到怎么对待众民。因为孝,便不犯上作乱;因为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此基础上,再概括提升就是忠恕。所谓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由“孝”来,“恕”由“悌”来,再推而广之,就是爱民。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70],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倡导礼乐治国,但礼乐是政治层面,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就必须以“仁”的伦理来规范,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71]他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72],仁是为人的根本。所谓君子当“据于德,依于仁”[73],当“仁以为己任”。仁的修养途径,关键是自己的主观愿望,“我欲仁,斯仁至矣”[74]。仁,就在心中,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要求。

img

仁者爱人,仁者充满慈爱之心,仁者具有大智慧。仁爱存而养之,人间自然如处天堂,家庭和睦,朋友相亲,众人相爱。舍仁弃爱,地狱就在人间,人与人尔虞我诈,永不知足,众叛亲离。所以君子见邪僻,唯恐避之而不及,小人见邪僻,却狂傲自恃不以为然。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75]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君子能存心养性。君子用仁德、用礼修养心性。具有仁德的人就爱别人,具有礼仪的人就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人们总是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而不讲理,如果是君子就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然有尊敬别人不够的地方,不然这种情况怎么会出现呢?”他自我反省而达到仁爱,自我反省而达到敬人的程度,如果那人仍然是蛮横而不讲理,君子又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不诚挚的地方。”自我反省而达到忠诚,那人蛮横而不讲理的情况仍然如是,君子就会说:“这人无非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祸患。孟子这是劝人互爱互敬,同时又强调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当别人对自己不尊重时,就要自我反省,一定是自己对别人没有至诚的恭敬心,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君子视善、言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至善仁生,仁而爱人,能与天地并立。孟子所说的君子的这种心态,是积极的待人接物心态。

仁爱是人人皆可为的,无贵贱男女之分。自古言仁爱之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不可废弃。天子去仁,国家昏乱;庶人去仁,家庭纷争。君子“有均无上亦无下”,所有人在仁者的眼中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这才是真正博爱的体现,仁者不关注贵贱老幼,仁者眼中只关注仁与不仁。不仁者祸害自己与身边的人,仁者能够成就别人同时成就自己。仁爱在实践中是任道重远的,需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查、规范自己的身心,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能够如同在大庭广众之下一样不懈怠不放纵。“礼”的作用是在邪僻之心没有产生之前就将之遏制在萌芽状态。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76]。正心、正视听,是具有真正慈悲和博爱精神的人才能做到的。倘若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把守自己的眼、耳、口和四肢,做不到杜绝邪僻,放任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触碰不该触碰的东西,而不知羞耻,还能自以为乐,那就是邪恶之徒。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可成为圣贤,但同样也都可以成为小人。区别就在于言行上,圣贤在细微处见精神,显仁爱,即便是小事也不放纵自己的身心。诚心守善,体现在外就给人以温纯敦厚的感觉,言语祥和并能抚慰人心,行事践仁合礼,众人都能受其感化,愿意亲近他。

仁的根本是什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7]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仁者,是聪明的人,因为他有智慧;仁者,是善良的人,因为他博爱;仁者,是人格魅力无限的人,因为他的言谈举止深刻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仁者爱人,从爱父母开始。对于礼和敬,我们要寻求外在和内在的统一,礼和敬中包含着对人性的坚守,对生命的尊重,有了这种内在的信念,我们就会自发地愿意接近他人,尊重他人。《朱子语类》有云:“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78]意思是:仁是爱的理论;爱是仁的实践。仁是爱的本体,爱是仁在生活中的显现与表达。

“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是行为准则。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79]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那么何谓“礼”?东汉刘熙《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80]礼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81]孟子言“有礼者敬人”[82],就是希望人们不做有碍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事,不做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事。这也与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83]意思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人人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才能构建相互亲爱的关系。因为共同的行为规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一致,而在一致的思想和行为上,人与人之间也就很容易相处了。人是社会的、群体性的动物,人只能与人生活在一起才能算是个人。若不能与其他人和谐共处,也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换言之,每个人要用智慧,用信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用最佳的行为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这样才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思”然后“动”,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少了,许多事情就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就像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如果我们能牢记孟子的谆谆教诲,多一点反躬自省,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孟子“存心养性”、“立志养气”、“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磨练意志”之言,主要是启迪有志者修德成才;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之说,侧重启发贤能之人成就事业、平治天下。孟子人生智慧泽被后世,闪烁古今。


[1]《孟子·尽心章句上》。

[2]《孟子·尽心章句上》。

[3]《孟子·告子章句上》。

[4]《孟子·告子章句上》。

[5]《孟子·告子章句上》。

[6]《孟子·尽心章句下》。

[7]《孟子·告子章句上》。

[8]《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9]《孟子·离娄章句下》。

[10]《孟子·尽心章句上》。

[11]《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2]《孟子·尽心章句上》。

[13]《孟子·尽心章句上》。

[14]《孟子·告子章句上》。

[15]《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6]《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7]《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8]《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41页。

[2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6页。

[21]《论语·卫灵公》。

[22]《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3]《论语·八佾》。

[24]《论语·卫灵公》。

[25]〔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2015年,第298页。

[26]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405页。

[27]《孟子·离娄章句上》。

[28]《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9]《孟子·离娄章句上》。

[30]《孟子·告子章句上》。

[31]《孟子·尽心章句上》。

[32]《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3]《孟子·尽心章句上》。

[34]〔宋〕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375页。

[35]《论语·学而》。

[36]《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7]《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38]〔清〕康有为:《孟子微》,中华书局,1987年,第123页。

[39]〔清〕顾炎武:《日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605页。

[40]《孟子·尽心章句下》。

[41]《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42]《孟子·告子章句下》。

[43]《孟子·告子章句下》。

[44]《孟子·告子章句下》。

[45]〔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02页。

[46]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47]《孟子·尽心章句上》。

[48]《论语·泰伯》。

[49]《论语·述而》。

[50]《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51]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59页。

[52]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5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第14页。

[5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第14页。

[55]〔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53页。

[56]〔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53页。

[57]〔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二十四史》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53页。

[58]〔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101页。

[59]邹韬奋:《抗战以来·三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韬奋出版社,1941年,第120页。

[60]李朝正:《彭端淑诗文注》,巴蜀书社,1995年,第464页。

[61]《孟子·离娄章句下》。

[62]《论语·述而》。

[63]〔明〕张岱:《四书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83页。

[64]《论语·子张》。

[65]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92页。

[6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第113页。

[67]《孟子·告子章句下》。

[68]〔宋〕朱熹:《西铭解》,载《朱子全书》第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6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65页。

[70]《论语·公冶长》。

[71]《论语·八佾》。

[72]《论语·里仁》。

[73]《论语·述而》。

[74]《论语·述而》。

[75]《孟子·离娄章句下》。

[76]《论语·颜渊》。

[77]《论语·学而》。

[7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载《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2页。

[79]《论语·里仁》。

[80]〔汉〕刘熙著,〔清〕王先谦补校:《释名·释言语第十二》,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页。

[81]《论语·季氏》。

[82]《孟子·离娄章句下》。

[83]《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