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存心养性

第一节 存心养性

孟子的修身之道源于孟子“性善论”。基于“性善”说,孟子提出了关于道德的准则以及衡量道德的标准。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观念,是人的本性所固有,是天赋的。所以修身的关键在于保存和扩充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善端,而不让它因外物引诱而丧失掉。由此孟子提出了“存心养性”的修身方法:一是不为外界物欲引诱而“放其心”;二是进行内心的修炼,即孟子所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img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孟子说:人如果能充分扩充善良的本心,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就可以侍奉天了。短命或长寿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善心,修养自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孟子指出发挥心的作用,认识人固有的善性,从而就能认识天命了,存心养性以顺应天道,修养身心就能安身立命。孟子的意思是:一个人若能不以或夭或寿而改变其应有之常度,而尽量使自己居仁由义,以仁、义、礼、智之本心行于事,至于那非自己所能掌控的偶发之事,或那必然要来临的病患死亡,则不必多虑,只需修身以待,就能真正尽心、知性、知天。“尽心”之尽是充分体现之意,所尽之心即是仁、义、礼、智之本心。孟子以四心言性善,此性乃人之异于犬马之本然之性,亦即道德之性。此中“尽”字重,“知”字轻,“知”是在“尽”中“知”,此亦可以说是实践的“知”。人若能如此以“尽”而“知”,就知道了天之所以为天。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2]孟子说:我具备了一切行善的条件,只要反身求诚,就是最大的乐事。努力去行宽仁之道,所求仁德就离自己很近了。尽心、知性、知天是主动积极的工夫,存心、养性、事天是被动消极的工夫,但都是可以践行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践行,圣人亦须如此。存心之“存”即是孟子所云“操则存,舍则亡”[3]之存;也就是说把握住就能存留,舍弃就会消失。养性之“养”即是孟子所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4]之养,是说如果得到一定的滋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不发展;如果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存其心”即是操存人的仁、义、礼、智之本心不让其放失。“养其性”即是保养人的异于犬马的本然之性,而不使之被戕害。本有的天性亦须操存保养,才能真实不断地呈现。因为人是有感性的存在,其天性常易因感性之逐物而被蒙蔽,所以需时时警觉而不使之消亡。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这是孟子倡导的修养方法。孟子性善论把存心、求放心当作教育的任务和个体修养的内容。“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5]意思是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舍弃正路不走,丧失善心而不知道去找,太悲哀了!家里的鸡犬丢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可是丧失了善心却不知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丧失的善心罢了。孟子强调人只要能保持善心,或及时找回丢失的善心,那就可以行走在正道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6]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心有所丢失,也不会丢失很多。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有些善心还存在,也不会存留很多,更不会存留很久。这是因为心是善之本,也是人体之“大官”。“心之官则思”[7],存心才能获得对善的理性自觉。人欲则缘于耳、目、口、鼻、舌等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属“小官”,没有理性,不能辨别是非,只追求享乐,一遇外物易被引向迷途,成为存心的障碍。孟子主张存心寡欲,提出道德修养必须正确对待物质欲望。要求人们更多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享受,物质享受方面的欲望多了,将阻碍“尽心”,妨碍“养性”,将大大影响精神境界的提高。孟子认为:人本善之心的丧失,全在于外界物欲的引诱,所以存心养性首先从减少物欲、节制欲望开始。但寡欲并不等于禁欲或绝欲,意在合理节制欲望,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合理的正当的物质欲望,孟子从来都是予以肯定的,并认为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养成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8]孟子所言,与“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异曲同工,认识到物质欲望的适当满足对“使民为善”的重要作用。孟子的养心和“求其放心”构成了他存心学说的主要内容。所谓“养心”也就是“不动心”,孟子自谓“四十不动心”,即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和物欲所惑。“不动心”有道:一是“不失其赤子之心”[9],此心是纯真无邪的,未被任何恶污染的;二是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自然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特立独行,矢志不移,此乃“养心”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