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庠序 申孝悌

三、谨庠序 申孝悌

有“恒产”是否一定有“恒心”呢?孟子认为不是绝对的。虽然人有善性,但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会有偏差,故需要办学兴教,引导教化民众。就道德教化而言,孟子对孔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不仅强调道德教化,还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与政治、富民与教民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富而教”的思想。《论语》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9]孔子的这一“先富后教”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其对物质基础与社会教化关系的深刻认识,而且为其推行道德教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这一思想理论也被孟子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孟子富有特色的富民与教民相结合的思想。孟子认为:统治者不仅要爱民、富民,还要教民、化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40]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为了得到民心,必须重视教育。因此,孟子主张要在“富民”的基础上,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1]“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42]孟子提倡开办庠、序、学、校以教化百姓。所谓庠,意思是培养;所谓校,意思是教导;所谓序,意思是有秩序地陈述。夏朝时叫校,殷商朝时叫序,周朝时叫庠;这个“学”是三代都有的,都是教化百姓,使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诸侯、卿大夫、士都明白了,普通百姓自然能紧密团结在一起。如果有贤明的君王兴起,必然会来学习效法,这样就做了圣王的老师了。孟子认为良好的道德教化比良好的政治更能获得民心,它能帮助统治者更好地管理天下,所以统治者要重视教育。教育能使人们懂得伦理,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敬,相亲相爱。兴办学校的目的是对百姓施以人伦教化,让百姓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理道德关系,以及相关的各种礼仪和行为准则。同时,这也是孟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3]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统治者教民、化民的目的就是要教导百姓如何处理这五种人伦关系,了解这五种关系中内含的各种礼仪规范。“明人伦”的具体要求是让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认为,人们在劳动之余,“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就能够“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44]。在家做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子弟,出门则是忠于君主的臣民。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社会动乱,还能出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45]的景象。孟子试图让统治者通过学校教育,将道德规范根植于百姓的内心之中。这样,民心淳朴,人心思善,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在孔子思想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并完善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奠定了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基础,构建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框架,并影响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从而形成了在社会管理方面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视道德教化、以教为先的思想。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社会及近代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