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磨炼意志

何谓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2],说明意志磨炼的意义。有了磨炼,沙砾才能变成绚丽夺目的珍珠;有了磨炼,矿石才能变成价值连城的钻石;有了磨炼,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才得以成功。越王勾践被迫臣服于吴以后,力图报复。为了磨砺意志,不忘屈辱,他“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在门上挂着苦胆,进出都尝一尝,保持苦味在口中不消失。又“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攻之以水”,当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不让自己休息;脚冷了,就用冷水泡脚,让自己清醒,刺激自己不忘亡国之恨。以此激励自己不忘复兴大事。经过勾践的发奋努力,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公元前473年,勾践大举攻吴,击败吴军。此后,勾践称霸于诸侯。汉代司马迁遭受宫刑,忍受屈辱著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若不是此等磨炼,或许司马迁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罢了。霍金经受着轮椅上的磨炼,使他意志坚强,智慧超群,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片新的星空,成为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人生需要磨练,磨炼能激励人前行。孟子在道德教育和修养方面非常重视意志的磨炼。它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行为失控,使人做事颠三倒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3]在这里,孟子没有讲“良知”、“良能”,而是强调人自觉地刻苦磨炼的重要意义,承认“天”并不能代替环境的磨砺而使人增益其才能,只有加强意志磨炼,“曾益其所不能”,方可担当“大任”。人的行为基本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通常总是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先在头脑里确定行动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坚定而有层次、有次序地开展行动,最后实现预设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坚强意志的支撑,方可实现预定目标。传说在历山耕地的舜被尧起用而发迹,傅说(商代奴隶出生的宰相,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在筑墙劳役中被提拔出来,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后周文王把他举荐给商纣王,作为周文王内应,为周灭纣立下汗马功劳)在贩卖鱼盐的市场被发现,管夷吾(即管仲,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从狱官手下被解救,孙叔敖(楚庄王时的国相,被后世视作列国名相)从海边隐居地被选拔出来,百里奚(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说明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增长了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若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也就不会被发现,更不可能有大作为。所以,上天要让某个人担负重任,必定先要磨练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肚腹,穷困疲乏他的身体,让他一切总不能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长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如此方可坚韧不屈。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风雨,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受常人不能受的难,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无法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遭遇挫折就会消沉绝望,往往颓废而一蹶不振。孟子还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4]意思是说:人经常有过错,才能够改正。心灵被困,思虑被塞,而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发出声音,然后才能让人明白。孟子在此主要想说明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无过,有过能改,就可再“生”。能改是一种精神境界,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复归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升与发挥。一个“能”字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遇到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矛盾的时候,人会因为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环境的不适应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也会阻塞不畅。“能”意味着人正是在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学识,超越了自我,然后奋发才会有所作为。人是充满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情感,人常常被这些情感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和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而在这种与困苦的抗争过程中,自己能找到再“生”的方式与途径,坚定再“生”的信心,磨炼再“生”的意志,认识再“生”的价值。人们常言“艰苦磨练人的意志”、“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都是彰显意志磨炼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