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史记》云: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告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45]意思是: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道家重视“德”的修持积累,无德不成仙,因此“济物利人”、“扶危济困”等成为道家奉行的伦理道德。道家也秉持造福苍生理念,是谓“得其时则驾”,也就是有机会有需要、同时自己又有智慧、有能力、有条件,就可以为黎民做些功德善举,为百姓谋些福祉。若没机遇,或自身不具备条件,则应自我完善身心,是谓“不得时则蓬累而行”。道家强调不管是“得其时”还是“不得其时”,都要顺应自然,随机而行。道家理念中似乎缺少一点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周易》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46]意思是:龙已出现在人间,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一直自强不息,是为避免出现吉凶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至于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深渊,都不必再担心。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飞龙在天”,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儒家明显具有泽被苍生的进取意识。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47]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吧。别人理解你,你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你,你也自得其乐。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如此自得其乐呢?孟子说:只要尊重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仁人志士再穷困也不失义,再怎么发达也不离道。穷困不失义,所以仁人志士能自得其乐。发达了也不离道,所以百姓不会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待开明盛世。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善养天下万民。孟子的话说通俗点就是:若一个人运气来了,事业兴旺了,飞黄腾达了,发了大财,做了大官,有了权力或财富之后,就应该思考如何造福天下百姓。若一个人命运不济或遇人生的逆境,或身逢乱世,同样也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加学识,以待“达”时显于世善天下。如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之前,就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虽不得志,但他的人生目标很清楚,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是说没有必要在乱世中到各个诸侯中去扬名,追求富贵显达;在乱世之中,只要能够洁身自好,保全自己,平平安安地过一生,这也就足够了。这只是诸葛亮穷困潦倒时的想法,基本契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之说。当他遇到刘备“三顾茅庐”,真心诚意地请他出山打拼一番事业时,时来运转,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的局面,且把整个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虽不能说诸葛亮就是“兼济天下”,但他“达”时有协助刘备平治天下之心,从他的视角就是践行孟子“达则兼善天下”的理论。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精炼地表达了儒家处世的政治选择和人生态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穷则独善其身”蕴含进退之间的无奈与坚守,以及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达则兼善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精神追求和济世的理想境界。穷困时无奈而不消沉,坚守待境变。顺达时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必须有平治天下的理想与追求。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48],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49],被任用,就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被任用,就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孔孟倡导的处世之道,传递的是正能量,彰显豁达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