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启发诱导
孔子、孟子在教育实践中,都倡导和践行启发诱导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现困难,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后,教师要适时指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8]如学生未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则不勉强施教,因为面面俱到的单一传授,会使学生处处依赖老师,阻碍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强调运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浅近的事例或道理推演出深刻的思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探求,增长才识。
刘向《列女传》云:“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19]孟母断织这个故事流传很广,说明孟母不仅重视教育,还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重视启发式教育,富有启迪意义。孟子不仅自己深造自得成为亚圣,同样也重视科学施教,善于诱导启发。孟子教育学生经常在不经意的问答过程中实现预期目标。他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浅显易懂。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gòu,使劲张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20]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射者把弓拉满;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要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必定要用规和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学会使用规和矩。孟子强调: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也不会因为拙劣射手改变拉开弓的标准。贤明的老师教导学生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让学生在听、观、思、悟过程中“自得”。孟子希望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老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也不能完全期待、依从老师的结论。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21]意思是:一味地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篇只不过相信其中的两三个道理罢了。仁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最仁德的人去征伐最不仁德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用的长木槌都漂起来呢?孟子在此说明一个道理:学生不能把书中所言和老师所说当成判断事物的绝对标准;希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事事都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运用多种方法,诱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己去“悟”而后“得”,如此方可深造自得,才能博学详说。孟子还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22]意思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礼记》也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23]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求得真解。途径应当是:引导学生而不影响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一下就把结论告诉他们。引导而不是牵制,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之和谐融洽;激励而不是一味灌输,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轻快简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此,方可称之为启发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