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意蕴幽深

二、通俗易懂,意蕴幽深

成语是在社会演进与语言发展的历程中,广泛地汲取语言的各种积极因素熔炼而成的,它凝练简洁而又寓意深厚,是语言之精华。

1.反映生活,通俗易懂

《孟子》成语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通俗易懂,如“以羊易牛”、“缘木求鱼”、“鸡鸣而起”、“易如反掌”、“坐于涂炭”、“逾墙钻隙”、“一毛不拔”、“杯水车薪”、“己饥己溺”等,都源于生活,描绘生活情景,形象生动。“五谷丰登”、“旱苗得雨”、“深耕易耨”、“揠苗助长”、“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等,展示百姓耕种农事景象,揭示生活哲理,富有思想蕴涵。“饱食暖衣”、“自暴自弃”、“好勇斗狠”、“心悦诚服”、“辞富居贫”、“乱臣贼子”、“与民同乐”、“舍生取义”等,语言浅近,从字面就可感知其内涵。“妻离子散”、“流连忘返”、“洪水横流”、“鳏寡孤独”、“饥不择食”、“凶年饥岁”等,描写社会情景,反映百姓疾苦,通俗易懂,发人深省。“赤子之心”、“专心致志”、“敬老慈幼”、“存心养性”、“俯仰无愧”、“穷不失义”等,一目了然,不用细究便可领会语中涵义。这类成语言简意赅,逸趣横生,灵活使用,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现力。

img

2.蕴涵古代文化,打上时代烙印

成语是经历长时间传播、习用和发展才被固化的,形式和内涵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变化,但仍明显蕴藏古代文化内核,存有历史的痕迹,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孟子》成语既保留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也饱含时代文化意蕴。

img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始终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会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并不失时机地输入新鲜血液,不断展现新的时代风貌。而作为习用性、稳定性极强的成语,古代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语言词汇被大量地保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古代汉语风貌。如成语“弃甲曳兵”、“坚甲利兵”、“兵刃相接”中的“甲”、“兵”、“刃”等与战争兵器相关的词语,反映了先秦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格局。成语“始作俑者”出自“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的吧。其中“俑”,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商朝时流行真人殉葬,考古发现很多商代墓葬中都有用真人殉葬的遗迹,周朝予以禁止,转而采用刍灵,即用草人来取代活人殉葬。后来渐行奢华风气,使用更加像人的精致俑人殉葬。一个“俑”字,揭露了古代殉葬制度的残酷和残忍。

成语不仅保留了一些古代语言词汇,还存有时代的文化蕴涵。“男耕女织”之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农业在社会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欧洲文明具有掠夺式特征,源于狩猎文化,与源于种植的中国农耕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而农耕文明具有明显、醇厚的“乡土”气息,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华先民对农耕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和信仰,在成语中有充分地体现。如“不违农时”、“五谷丰登”、“视如草芥”、“饭糗茹草”、“明察秋毫”、“茅塞顿开”、“箪豆见色”、“揠苗助长”、“旱苗得雨”、“采薪之忧”等,表情达意,总是带有“乡土”味。

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孕育起来的中原文化,也就是说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主体。中原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长期居于正统和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这种优越的中原情节也体现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集中,在成语中也多有体现。如“用夏变夷”、“南蛮鴃舌”、“齐东野语”等,字里行间体现出中原文化的“高傲”,蕴含对中原的推崇,明显表现出对周边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贬抑。因为古代中原地区被视为天下的中心,所以《孟子》成语中体现中原情结也在情理之中。

img

3.彰显孟子政治价值取向

《孟子》有丰富的重民论述,所以《孟子》重民成语也比较多。如“不违农时”、“深耕易耨”、“仰事俯畜”、“畜妻养子”、“妻离子散”、“鳏寡孤独”、“怨女旷夫”、“水深火热”、“饿殍遍野”等。“不违农时”就是希望兵役徭役不妨碍农业生产;“深耕易耨”就是希望让老百姓有足够的时间深耕细做,精心耕种自己的田地;“仰事俯畜”、“畜妻养子”,希望统治者重视民生,让百姓有“恒产”,确保百姓能仰侍父母、俯畜妻儿。否则,老百姓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受的灾难,就会像洪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烈火那样越来越热,痛苦不堪。就会出现“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可避免地出现“饿殍遍野”景象;就会有很多大龄男子娶不到妻子,大龄女子找不到婆家,即“怨女旷夫”;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的“鳏寡孤独”,即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这些人就会无所教,无所养,挨冻受饿,无人关心。这些成语反映孟子深切地同情百姓,关心百姓疾苦,希望统治者能本民爱民,体恤百姓。

孟子一生富有政治理想和抱负,有关理想和抱负的成语在《孟子》中也比较多。如:“舍我其谁”、“辅世长民”、“平治天下”、“与民同乐”、“引领而望”、“箪食壶浆”。“舍我其谁”反映孟子敢于担当,遇到自己该做的事,绝不退让;他希望“辅世长民”,就是辅佐当世的国君治理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平治天下”就是希望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与民同乐”,与百姓同享欢乐,共享幸福,实现天下太平,这样的国君,老百姓都会“引领而望”,即伸长脖子远远眺望,殷切期盼;如果贤君率领军队到来,就会受到“箪食壶浆”般的欢迎,老百姓就会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孟子反对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也就是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认为“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即为争夺地盘而战,往往杀人遍野;为掠夺城镇而战,往往杀人满城;这就是所谓的“率兽食人”,为了土地而吃人肉,这些人死有余辜。“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那么“好勇斗狠”就是“以邻为壑”,就是“以力服人”,那些“嗜杀成性”之徒,都是“为富不仁”之辈,他们“放辟邪侈”,让百姓“坐于涂炭”,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就是“洪水猛兽”,最终必然是“失道寡助”,丧家灭国。从成语中可见孟子反对战争和“崇王黜霸”的态度。

4.展示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丰富且影响深远,所以凝练孟子教育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百世之师”、“教亦多术”、“春风化雨”、“揠苗助长(拔苗助长)”、“进锐退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掘井及泉”、“专心致志”、“幼学壮行”、“事半功倍”、“金声玉振”、“自暴自弃”、“一暴十寒”。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品高博学方可为人师表,才可值得人们崇尚,乃“百世之师”。孟子讲究教诲人用多种方法,故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29],说明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不屑于给予教诲,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30],君子教育人不一概而论,有时雨化之使其感悟,有使人通达事理,有解疑答惑,即“因材施教”。孟子认为教育学生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的人很少,妄自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禾苗,要懂得“进锐退速”的道理,即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教师必须做到博学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同时要求学者要树立远大志向,“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抱负。学习要“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长久坚持方可成功;要讲究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即有用力小收效大的效果;才能“金声玉振”,成为知识渊博,才学精深的人。决不能“一暴十寒”,勤奋一日,懈怠十天;更不能“自暴自弃”,一遇困难,就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img

5.张扬孟子伦理思想

孟子伦理思想独具特色,在成语中也多有体现。孟子认为仁人志士要超越“地丑德齐”的天赋条件,经后天不懈努力,方可达到德智超群;应有“平治天下”的胸怀和追求,将自己的才智用于治理国家,使天下祥和,造福百姓;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遇到自己该做的事,绝不退让;要有“兼善天下”的情怀,泽被苍生,使天下的人受益;要有“救民于水火”的责任感,把百姓从苦难的境地解救出来;方可“不愧不怍”,行于光明正大之道,无愧于天地苍生。欲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就需要“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使自己充满浩大刚正的精神而立于天地之间;须有一颗“赤子之心”,即纯洁善良的济世救民之心;要“陈善闭邪”、“辅世长民”,向君主陈述善法美政,辟君主的邪心妄念,辅佐当世的国君管理天下,方可“独行其道”,努力实现自己的济民振世主张。同时还要有“洁身自好”、“守身如玉”、“穷不失义”的境界,保持自己像玉一样洁白无瑕的贞操,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无论如何穷困,也要讲究礼义廉耻;若行事不顺或遇到了挫折和困难,要有“反求诸己”勇气,自我反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有违圣道,也就是遇到问题,要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要有“闻过则喜”理性胸怀,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当处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境地时,要有“独善其身”的坚守,要独治其身以待天清气明,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干扰地坚守自己的美好品格。

img

6.蕴藏孟子哲学思想

孟子哲思深邃,享誉海内外。蕴涵孟子哲学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恻隐之心”、“与人为善”、“至大至刚”、“存心养性”、“动心忍性”、“言近旨远”、“仁心仁闻”、“天与人归”、“似是而非”、“地利人和”、“先知先觉”、“过化存神”、“良知良能”。孟子认为,人之所以性善,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他人事实上就是善待自己;“与人为善”就可多一分爱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多一分同情;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才可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那么君子就要“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31],孟子所言的“良知良能”,就是要求人们滋养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才能保持和发挥天赋的本能;就能“先知先觉”,即超越众人,就能认识世界、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孟子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32],所谓“仁心仁闻”,也就是说保有仁慈的心肠,就会享有仁爱的声誉,就会呈现“天与人归”的景象,就会产生人心所向的效果。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要想实现“言近旨远”,就必须要坚持善言善行,方有“过化存神”,感化万民之效。孟子认为人应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因为“浩然之气”极浩大极有力量,若充满天地之间,仁义则会充满人间。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无愧,这种气就会有无穷的力量。

img

《孟子》既是儒家经典,也是先秦杰出散文,为后世留下丰富且哲思深邃的成语。《孟子》成语不仅结构固定整饬、内容贴近生活,而且富有文化蕴涵,为后世所喜闻乐道。《孟子》成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经久享用的文化盛宴,还能让人们领略亚圣的思想光辉,更能彰显孟子的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和舍我其谁的高尚情怀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节。


[1]《孟子·万章章句下》。

[2]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线装书局,2009年,第161页。

[3]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第24页。

[4]《孟子·万章章句上》。

[5]《孟子·尽心章句下》。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第133页。

[7]〔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638页。

[8]苏轼:《苏诗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51页。

[9]《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0]《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1]《孟子·告子章句上》。

[12]《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3]《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4]〔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05页。

[15]孟子文学思想一节,参考了张恩普《孟子文学批评思想探讨》一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6]《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17]《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8]《孟子·离娄章句上》。

[19]《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0]《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1]《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2]《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3]《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4]〔清〕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第18页。

[25]《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6]曾枣庄、舒大刚等主编:《三苏全书·苏洵集》(第六册),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27]郭沫若:《十批判书》,群益出版社,1945年,第45页。

[28]〔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0—32页。

[29]《孟子·告子章句下》。

[30]《孟子·尽心章句上》。

[31]《孟子·尽心章句上》。

[32]《孟子·离娄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