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所谓道德和谐,是指社会群体有较为一致的道德认同和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孟子把物质经济条件视为王道仁政的基础,并没有把经济因素视为通往和谐社会的唯一大道,孟子坚持道德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yàn,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5]孟子认为:如果全国上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为了利益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诸侯和大夫;如果利先义后或唯利是图,诸侯和大夫不夺取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不讲“仁”的人连父母都能抛弃,从来不讲“义”的人是不会顾及君王的。孟子认为经济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只是打下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物质经济的因素只是实现理想王道统治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首要环节,道德建设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更为实质性的工程。道德建设是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的王道政治的核心。因为作为王道政治的和谐社会,其本质在于社会人际的和谐,而社会人际和谐,主要内容是建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这样一种和谐关系并不会直接、必然从物质经济关系中引申出来。孟子认为人们只有基于仁义道德,才能形成一种真正友爱和协作的人际关系,才能构建真正融洽和谐的社会。否则,“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6]孟子认为: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换句话说,如果“爱”能得以推广,则天下和谐。孟子还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27]认为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就因为君子能存善心养善性。君子用仁德、用礼敬修养善心善性。具有仁德的人就爱别人,具有礼仪的人就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人们总是爱戴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换言之,敬、爱是双向的,你敬人一尺,别人就敬你一丈。仁,就是要人人对他人充满仁慈友好之心;义,就是要人人做正当合理的符合各自身份之事。人人依仁据义,社会必然和谐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