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所谓经济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家家有房住,万民生活无忧。孟子和谐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重视物质利益在“仁政”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他认为要实现以人际和谐为首要目标的仁政,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没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仁政王道的统治秩序就不可能出现,社会和谐就是空想。孟子非常重视构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和经济生活上的和谐关系。第一,要制民之产。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使每一个普通百姓拥有一份能供养全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孟子强调“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18]、“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9]。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存所需,人们无以为生就易于违法犯罪,如此人际和谐、社会稳定就是空话。“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0]家有基本的生活所需,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换言之,人无温饱,社会礼仪和秩序就得不到遵循,社会就不安定,也就不可能和谐。第二,要发政施仁。在孟子的经济和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可贵的观点,这就是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1]孟子从“平治天下”的治国理念出发,认为要实现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和谐相处,有赖于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对社会底层百姓和弱势群体在物质生活上的关心和抚恤。一个“仁政”化的治国方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要以“保民”、“推恩”为原则,积极主动地关怀和帮助弱势群体,就是要对那些孤弱无助者援之以手,使他们也能有起码的生活保障,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22]一个和谐的社会,决不能忽视、歧视弱势群体及其生存状况,必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23],否则,“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24],面对穷苦无助者不管不顾,就如同驱赶野兽去吃人,这样社会就不可能稳定,更谈不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