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深化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三、发展生产、深化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共产党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关键的一条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没有独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利益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既代表人民的眼前利益,也代表人民的长远利益;既代表人民的局部利益,也代表人民的全局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