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
我们党是用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锤炼起来的新型政党,每到重大关头都以理论的开拓、思想的统一锻造自身、攻克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达成光荣使命、克服重大挑战,必须更加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用凝结着时代精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全党武装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聚焦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实践探索越是波澜壮阔,越需要科学理论作为指南针;社会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正确思想作为定盘星。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最根本的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前进。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推进,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实践新的发展,滞后于人民群众新的需要。这表现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理论学习质量不够高、针对性还不够强,存在以业务部署代替理论学习、以别人讲代替自己学等问题。在新思想的学懂弄通做实上,一定程度存在“灯下黑”现象:思维僵化者,“老瓶装新酒”认识不清;思想放松者,“以其昏昏”得过且过;思虑不纯者,“不出事就不是事”退让避责。
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理论研究流于表层化解读、口号化表态,不生动、不解渴,没有将政治话语很好地转化为学术话语、群众话语、生活话语。理论研究的主体多样、管理多头、考评多元,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协同不够、力量分散,“各守各的庙”“各吹各的号”,一定程度上存在低层次、重复劳动。应当在一定层级健全协调机制,建立有效调度平台,尤其是在重大主题活动中统一指挥调度,精准配对理论研究资源,更好形成合力。
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理论宣传不够精准,形式单一、面孔呆板,没能把理论宣传与社会宣传、文艺创作、网络传播很好地融合起来,基调和节奏把握不稳妥,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情况。应当在相关领域切实校正理念,牢牢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管总的指导思想地位,切实用新思想蕴含的理念内涵、思维逻辑等贯穿各学科各领域的课题研究。应提升理论“化大众”的对接渠道,防止理论研究“两张皮”、理论宣讲“雨过地皮湿”,真正跟得上新时代的脚步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理论人才培养不够精准,眼光聚不到焦点上,话语说不到节点上,步伐踩不到鼓点上,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应当增强干部配备专业化、科学性因素考量,把好源头控制;在系统、持续培训干部的同时,仿效“扶贫联系点”制度,建立基层“理论联系点”,引导干部多走基层,多“解剖麻雀”,多“练中干”,增强流程中的本领提升。应当进一步重视理论新生代培养,适当扭转理论教学理念,强化“学习从来不是轻松的事”的基本认识,强化“踮起脚尖努力向上伸伸手”的撷取意识,强化“我学故我乐”的理论学习与思辨价值属性,引导理论新生代真真正正读原典、悟原理,下一番“苦功夫”、得一通“真乐趣”。
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宣传思想工作属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领域,党员干部必须精通或者熟悉本部门本领域工作,切实有“几把刷子”。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下真功夫、实功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围绕“准”字,聚焦主线抓工作规划。应紧扣主线,领会深、领会透、领会准,既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基本精神、基本方略,系统完整地解读新视野、新飞跃、新境界、新意义、新工程;又着重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原原本本、原汁原味讲解,真正研机析理、弄懂吃透。应突出主线,瞄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主要任务,瞄准时度效的主要原则,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问题导向、注重解疑释惑,群众关心什么就回答什么,群众有什么疑点难点就靶向讲解。一方面注意深入解读内涵、精准把握外延,不随意发挥,不各抒己见,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创造性,体现特色和风格,不照本宣科、不原文照搬,既不跑调走样,又不照搬原样,既专业权威,又接地气有看头。应鲜明主线,把握时机、把定分寸、把准基调。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的特点,多到群众聚集的地方、在群众方便的时间、用群众喜爱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讲解,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站。在形成规模、形成声势的基础上,巧妙运用介入式、嵌入式等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把透彻的思想讲透彻,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
围绕“实”字,聚精会神抓工作推进。应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党的建设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把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密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应统筹力量调配,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宣传力量,面向全体党员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面向基层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面向社会打造多层次、多声部、全方位的舆论阵地,及时、准确、生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应讲求实效步步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不断向基层和普通群众延伸。
围绕“新”字,聚集手段抓工作方式。应让理论宣讲有温度、接地气,既注重讲好“普通话”,也注重讲好地方话、百姓话,将新思想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可复述的语言。采取“理论+文艺+讲述+访谈+互联网”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探索推动理论嵌入文艺创作生产中,通过小戏小品等多种形式,用心、用情宣传新思想。采用电视节目、融媒体产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系统化、大众化解读,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还有点潮,打通理论直达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围绕“同”字,聚力凝心抓工作步调。同心同德聚民心,着力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凝聚党心民心,凝聚意志力量。同情同感暖人心,组建基层百姓宣讲团、大学生宣讲团等,将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交汇融合,用“短、小、微”的故事、“生、鲜、活”的语言,穿插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以现身说法和身边故事宣讲新思想。同向同力强信心,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展现新气象、创造新作为,推动转化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激发干部群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
围绕“正”字,聚合能量抓工作效应。应“守阵地”做好正面引导,开展“新时代红色传习所”创建等,建立各类“学习讲堂”,实现由下基层向驻基层、分散式向集聚式,单一向多功能,要我听向我要听、突击型向常态型的转变。应“拓疆土”传递正能量,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改进创新网上正面引导,提升“网言网语”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推动“最大变量”成“最大正能量”。应创新话语表达、传播方式、表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不断增强对内宣传的引领力凝聚力、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