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三、“智慧化”推动农业发展迈上快车道

寿光的兴起从蔬菜起步,但一开始就与科技“挂钩”。

寿光蔬菜种植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的《齐民要术》在北魏时期就记述有寿光蔬菜种植技术的文章16篇。1989年“冬暖式大棚”及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试验成功,成为寿光农业技术创新的标志。尝到了甜头的寿光人并未就此止步,王伯祥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在科技上下功夫,大力依靠科技把蔬菜发展再推向新的层面。

寿光成立蔬菜研究所,研究蔬菜新品种改良;同时发动全县干部,利用一切条件,同全国、全省乃至国际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把当今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品种引进寿光。从单纯的“寿光大棚”,发展到“农业产业化”,再到以“蔬菜产业化引领的‘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寿光人民的技术创新、伟大创造一往无前。

当前,“智慧化”是寿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年来寿光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80%,帮助寿光新一代菜农实现了轻松种菜、精准种菜。有技术、有见识、会经营的新型“绿领”农民,已从“盆景”成为亮丽“风景”。

手机种菜,在寿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稻田镇崔岭西村西红柿大棚里,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搞起了物联网,温度、通风、洒水、卷帘在手机上一键就能搞定。只要有通信网络,村民就能实时看到大棚内作物生长情况,也可以根据作物特性和季节设置相应参数,实现自动或手动控制大棚内的设备,而且产量可控、菜品有保证。

“智慧农民”与“智慧农业”紧密相连,而其背后都是科技的力量在做支撑。寿光因蔬菜而兴荣,更以蔬菜技术创新而扬名。30多年来,寿光市坚持打造技术农民队伍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两手抓”“两手强”。寿光市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间断地举办培训班、农民夜校、科技讲座,大范围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既培育了一批拥有先进蔬菜种植或管理技术的职业化农业科技人才,也打造了一支实力出众的蔬菜技术推广队伍。

寿光这样的做法既确保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极大促进了世界蔬菜生产技术的国内集聚、实验检验和国内外扩散,并在倒逼机制影响下,实现了蔬菜技术的一次次升级和创新。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800亩的土地上已引进了20家企业入园建设。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几年寿光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80%,帮助寿光新一代菜农实现了轻松种菜、精准种菜。

传统冬暖式日光温室冬季保温效果好,但是土地利用率低不足50%,示范区展示的阴阳棚日光温室,阳面正常种植蔬菜、阴面种植食用菌等喜阴作物,棚型的土地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示范区以实现寿光蔬菜智慧产业化为目标,重点打造设施农业技术展示区、科研成果转化区、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区、数字农业和节水农业的示范区,以及山东乃至全国农民教育的培训中心。园区创新发展了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以及土壤改良技术,包括熊蜂授粉、生物菌土壤改良、土壤火焰消毒、秸秆就地还田、无菌种苗生产等技术。

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大棚全部配置水肥一体化等智慧农业设备,并高标准配套完善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网络系统及农资超市、检测中心、培训中心、蔬菜交易市场等设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员“拎包入园用大棚”。这里创新采用“平台公司+运营商+农户租赁”的发展模式,推行“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基本实现了管理园区化、种植标准化、监管智慧化、销售品牌化、服务融合化发展。

为推进透明、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时、便捷地为农服务,寿光市自2016年起开发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实现了蔬菜产业的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可以看到全市15个镇街区每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棚个数、蔬菜种类,点击输入一位农户的名字,可以查看到该农户所有大棚蔬菜的交易、检测信息以及农药使用情况,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大数据抓取来的。

目前,寿光的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家农资经营店、1020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和15处镇街检测室等,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采集进了智慧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