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需爱民
2025年08月10日
“心中有民”需爱民
作为享誉世界的思想大家,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诲人不倦地告诫为政者要“爱民”,所谓“仁者爱人”。传承其思想的优秀儒学之士传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位卑未敢忘忧国”,千百年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追求的是利国家、乐民众的理想境界。
但是,这种“爱民”思想,充盈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弥漫的是“治”与“被治”的氤氲。无论于“君”还是于“臣”而言,自我的定位都是“民之父母”;无论是“予民休养生息”,还是“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自我的认同都是“为民做主”,也就是自己是“民之主”。
这一点,早在唐代即被思想大家柳宗元认识到,对应提出了朴素的“民之仆”思想。他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提出了“吏者人役也”的政治主张。之后在《送薛存义序》这篇文章中,柳宗元又进一步解释了“民仆”的含义,指出“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官吏不过是民众出资雇佣的仆役而已,其职责是为民办事,主持公道;若官吏不能尽职尽责,昏庸懈怠,甚至于贪污盗窃,则民众有权予以罢免、惩罚。
1000多年后,是中国共产党接过了“民仆”这根思想的火炬,乾坤倒转式地重塑“官”与“民”的尊卑价值秩序。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树立“人民至上”信念,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理念,千千万万党员干部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