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和谐共生的交流对话,推动互学互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和谐共生的交流对话,推动互学互鉴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应当是排斥性、封闭性的,而应该是多种对话并存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了人类整体观。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借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强调,当今世界应正视文化的多样并存,重视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中国主张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倡导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3]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作为展现在世界面前,以什么样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回应世界历史大时代提出的课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命运,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要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文明的对话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是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是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文明才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之所以持续时间长、富有生命力,原因就在于思想文化纽带的联结、精神力量的支撑和多元文明的传承。历史表明,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文明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当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文明传播和民心相通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