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伟大成就源于接续奋斗,伟大事业需要继往开来。对改革开放的最高礼赞,就是以改革开放姿态继续走向未来。确保改革开放行稳致远,离不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解决问题是改革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问题为先,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靶心,切实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严重就先着手解决什么问题。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实现目标是改革的最终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坚持目标导向,就是以效果为要,对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对一项工作、一项事业进行系统谋划,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目标导向始终围绕明确方向前进,以实现目标为起点,倒推资源配置、时间统筹、工作安排,然后再链接战略战术,是一种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到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才能正确把握改革开放的方向,找准着眼点和着力点,处理好一般和重点、当前与长远等关系,保证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步步深入。
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党员干部唯有“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抓好工作,抓好落实”,方能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科学谋划”“系统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之一,并对各个领域改革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对照目标,必须正视短板和弱项,坚持立找立补、边补边督,用是否实现目标来检验改革成效。
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必须在群众情感上找准落点、获得动力、得到检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必须认识到群众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尊重群众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更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接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