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领跑国内蔬菜生产技术

一、“绿色革命”领跑国内蔬菜生产技术

“山东寿光市以大棚蔬菜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享誉全国。”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在全国党校校长会议上为寿光“点赞”。

“家住何方,就在《齐民要术》里查,农圣故里就是我热恋的家。种着三亩二分地,埋着金灿灿的种子翡翠般的芽……小小一把菜篮子,装着北京城的菜肴大上海的瓜……一年四季好风景,美丽菜都我的家。”这首在齐鲁大地传唱广泛的《寿光谣》,呈现的是“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历史与现状,体现的是寿光人的成就和自豪。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和国内外闻名的“中国海盐之都”,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但在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却是另外一幅景象。用原寿光县(1993年撤县设市)县委书记王伯祥的话说就是,“一片叫人恨得咬牙又爱得入骨的土地”。穿县而过的弥河,将寿光一分为二。寿北草树不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寿南土地肥沃,是有名的“昌潍粮仓”,也有种菜的传统,但是囿于体制和技术等条件限制,不少农民还在贫困线上徘徊。

1989年8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全村17名党员,在请来的技术专家——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农民韩永山指导下,建起了17座冬暖式蔬菜大棚,种上了反季节蔬菜。当年腊月二十五,大棚里的黄瓜开摘,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很快涨到了10元一斤。17户“棚主”个个成了“双万元户”。

三元朱村的冬暖式大棚获得成功,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立刻想到在全县推广。县里成立了冬暖式大棚推广小组,王伯祥任总指挥,聘请王乐义和韩永山为县政府的蔬菜顾问,全权负责全县蔬菜大棚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在“典型引路、全面开花”方略引导下,寿光土地上“白色浪潮”汹涌澎湃,到1991年冬暖式大棚和弓棚菜、露地菜占了寿光南部整个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一向温饱不保的20万户寿光农民,平均每户就有一亩半蔬菜,户均收入达到两万多元。

之后,寿光人又毫无保留地把掌握的宝贵技术推向了全省、全国,解决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蔬菜供应单一、紧张的历史性难题,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绿色革命”。

由此,寿光成为中国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田和推广地。1997年,寿光率先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培育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拓展蔬菜精深加工,推动了蔬菜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进入21世纪,寿光人民开始创建“设施农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技术创新理念,在盐碱地区试验成功无土栽培蔬菜技术。

近年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中心、全国蔬菜质量评测中心、国家蔬菜品牌培育中心和蔬菜生产经营信息交流中心等,相继在寿光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同时,寿光还不断把最新的蔬菜标准、生产技术推向全国,常年有8000多名农技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农业园区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