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打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管理服务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社会保障覆盖水平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20%多的就业人口享有社会保障;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56亿人、2.03亿人、2.5亿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17万亿元,总支出3.91万亿元。以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成,结束了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历史。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宏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改革增强了公平性,看病报销再也不分城里人、乡下人,城乡居民按照统一的政策参保缴费、享受待遇。改革提升了医保待遇,整合后待遇就高不就低,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村居民求医问药时报销的多了、自付的少了、封顶线上调,看病负担明显减轻。改革让参保者有了更多选择,城乡统筹带来就医层次的提高,参保农村居民的用药范围明显扩大、定点医疗机构成倍增加,实惠更多。

养老服务业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高度重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各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正升腾成壮丽的图景。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做好困难群众的民生帮扶工作,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鼓励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祝福下岗再就业职工日子过得更好,在农村低保户家问实情唠家常送温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注。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覆盖数千万残疾人口,包含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儿童康复补贴等内容的残疾人专项福利制度,残疾人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重要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措施,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多措并举,脱贫攻坚战成效显现。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持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良好生态日益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环节。这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生保障制度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