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目标导向,坚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含新量”

遵循目标导向,坚持强弱项补短板,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含新量”

取得实效是改革的目标遵循。遵循目标导向,就是以效果为要,坚持立找立补、边补边督,用是否有利于增进百姓福祉来检验改革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系统性、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更高的新期待,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照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在目标人群层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虽然全面小康不是人人同样的小康,但如果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令人信服。同时,在“五位一体”建设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突出短板。在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一段时期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存在恶化迹象。在思想意识层面,法治思维是突出短板。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现象依然存在,法令不行、法治不彰极大损害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严重影响全社会学法尊法推动力、守法用法约束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短板和问题是成长中的短板、发展中的问题,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短板和问题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感;短板和问题相互交织、十分复杂,要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担当意识。

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必须大胆创新、推动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必须尽力补上生态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改革工作中。必须建设丰饶的“精神家园”,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取向,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推动公平正义与现代化建设同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