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需惠民

“心中有民”需惠民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的开局之初,愿作良辅的贾谊就在《新书·大政》中指出,为政者应“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之后,历代的有识之士都在宣扬着同一个理念——以惠养民、以惠富民、以惠利民,即所谓“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慎刑省罚以重民力”“轻徭薄赋以宽民力”的惠民思想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聚敛苛政、滥刑重罚的专制主义,一些时期约束了君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由于缺乏巩固的制度根基,“惠民”往往成为一时之需、一时之举,不能持久维持,而“君”和“官”与民争利、夺民之利却成为长久的社会状态。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革命时期的宣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到历次的党章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首次的公开讲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鲜明宣示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追寻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目标取向。正是在“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指引下,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身职责,将“惠民之思”扎根头脑、将“惠民之举”捧在手上、将“惠民之路”踩在脚下,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2020年2月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2]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深刻总结党成立近百年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只有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文献中发现被尘封的“制胜密码”,才能架起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领悟党团结和带领群众战胜一个个困难险阻的成功秘诀,真正继承党的优良传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铭记历史、牢记传统,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应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应清醒认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为党工作、为民办事是“本分”,不应该患得患失,因为计较个人得失而耽误工作,更不能牺牲人民群众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特殊利益,切实防止精神懈怠和腐败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