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模式”丰富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推动“寿光模式”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四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以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为突破,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寿光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1989年到2000年,以冬暖式蔬菜大棚推广为标志,一举奠定了寿光“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从2000年到2012年,以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举办为契机,寿光蔬菜迈向国际化;从2012年至今,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引领,向全国输出寿光标准和集成解决方案。
当前,寿光市坚持世界眼光、全国定位,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寿光力量。
围绕“生产标准化”,寿光市全力运行好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加快集成一批蔬菜全产业链寿光标准,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寿光设施蔬菜全部标准化,进而带动全国“菜篮子”的生产标准化。围绕“农业园区化”,寿光市新规划建设了18个高品质园区,全面推广大型水肥一体机、智能温控等新技术和区块链全程追溯系统,使每个大棚、每个园区都成为一个“绿色车间”“绿色工厂”。围绕“蔬菜品牌化”,寿光市以农发集团为引领,聘请农业品牌策划专业机构对“寿光蔬菜”品牌进行顶层设计,设立品牌蔬菜体验营销中心,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
在“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寿光市依托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等平台,开好“寿光模式”讲习所、用好“田间课堂”,培养一批有技术、有见识、会经营的新型“绿领”农民。全面启动美丽乡村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每年选取300个左右的村进行集中连片整治,确保3年内全市975个村全部达到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寿光市更加注重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提升,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向基层延伸,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实现农业生态美、农村环境美、农民精神美。
“寿光模式”是伴随着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一路探索、实践形成的,也必将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新的色彩、谱写新的篇章。寿光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探索积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经验。“寿光模式”正在从“学天下”转变成“天下学”。
“寿光模式”不同于率先以工业推动发展、以开发资源促进发展,或者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发展的振兴之路,而是通过做大做强农业,培育工业基础,工农并驱又奠定了服务业腾飞的底蕴。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为路径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寿光模式”,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实践路径。
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推动创新,切实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寿光党委政府坚持以实干促振兴,注重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分类推进,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这就启示我们,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久久为功”的务实态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担当,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必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以足够的历史耐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应农民新期盼,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单纯的“寿光大棚”,发展到“农业产业化”,再到以蔬菜产业化引领的“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创新创造始终如一。这就启示我们,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衔接,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一个模子套到底,要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应当发挥“改革”这一乡村振兴重要法宝,解放思想,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必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人才振兴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必须着力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寿光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路径在于,根据资源条件择优确定农业内部的主导产业,按照优势互补、产业互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实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产业群或产业集团。这就启示我们,农业农村经济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必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必须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农业安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舍得下力气、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寿光市近年来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纷纷涌现,“中国芯”种子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这就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质高效发展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瞄准世界一流,将最前沿的内容应用到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活上,着力推进农智融合。必须坚持走质量兴农之路,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金字招牌”,培育乡村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应当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寿光依托地方农业资源优势,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特色乡镇互动,品牌化成为“寿光模式”的新时代特征。这就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走质量兴农之路,努力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应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互联网+”等新业态。应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出实招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