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是破解“寿光模式”的一把金钥匙
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的王伯祥,在1986年至1991年担任寿光县委书记期间,不仅彻底改变了寿光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为寿光未来的发展找到了新路。
谈起治理寿光的经验,王伯祥常讲:“一个地方的发展,要在符合当地情况、能让百姓受益的产业方面,一抓到底,久久为功。”这种“久久为功”的理念在寿光一脉相承30多年。如今,寿光市委政府领导谈起寿光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是在讲“久久为功”。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
绘就一张蓝图,保持发展连续性,一任接一任,不动摇不徘徊,为发展赢得了宝贵空间,也推动寿光产业均衡发展,促成了品牌企业的群体成长,成为县域经济的“寿光现象”。可以说,“久久为功”是破解寿光模式的一把“金钥匙”。
“久久为功”必须一片赤心,有情有义。“为官之道”,最能检验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要当就当‘为民之官’”,王伯祥始终把同人民群众有无感情、感情深浅作为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上任伊始,他想到的最多的是全县人民的重托,“一定要改写‘穷寿光’的历史”。他组织全县20万民工开发寿北,自己也在人迹罕至的北大洼一住就是45天,千年荒滩最终改造成为聚宝盆,一举改变了寿光经济“半身不遂”的状况。在成绩面前,王伯祥感恩颂扬的却是寿光的人民群众,“战盐田哪怕天寒地冻,建新滩何惧风扬雪飞;干群一条心,荒滩变成金”。他朴实的话语更让寿光人感动至今,“我王伯祥是农民的孩子,是人民的一头牛,我永远不忘寿光父老乡亲对我的哺育和训教。为了寿光人民能过上幸福的日子,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过上了好日子的寿光人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咱啥时候也忘不了伯祥书记的恩情!王伯祥说得却很平淡:“为群众办事是当干部的本分,不要把‘应该’看做‘分外’。”
“久久为功”必须一以贯之,有想法有办法。“不为做大官,而为做大事”,这是王伯祥从政40多年一贯的想法。“一切为了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再多的难题也总能想出解决办法。”在他看来,干事创业必须“心无旁骛,路无另条”,因为“形象工程”劳民伤财,“表面文章”欺上瞒下,“数字造假”得不偿失。如果领导干部为个人升迁,急功近利地这样做,既愧对自己的良心,也会对地方贻害无穷。针对一些干部“对上不对下”,不怕百姓哭,只怕上级骂;不怕群众反对,就怕领导不高兴,王伯祥不为所动。他告诫身边干部,我们是“为多数人干的,不是给少数人看的”。“什么招不招眼,露不露脸,共产党的干部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足矣!”
提拔的“机会”曾一次次“错过”,但工作的“机会”王伯祥一次不曾错过。当王乐义带领三元朱村党员试种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后,他立马在县里成立蔬菜推广办公室,请王乐义和技术专家韩永山在全县推广设施蔬菜技术,进而推动了影响全国的“绿色革命”。当农民自发形成的“提篮小卖”蔬菜交易市场难以满足需求,他因势利导推动建设九巷蔬菜批发市场,没两年工夫就发展成长江以北最大的蔬菜批发中心,“中国菜都”实至名归。当蔬菜产业规模化初露端倪,他已开始谋划全县工商业的改革转型和配套升级,如今寿光的工业在潍坊市首屈一指,产生了晨鸣纸业、联盟化工、鲁清石化、全福元商场等一批在全省、全国都名列前茅的“明星企业”。从“蔬菜大棚”到“农业产业化”的“绿色”发展之路上,干部群众纷纷称赞王伯祥“有办法”。他却很淡定,“想法‘对’,办法自然‘好’,干部群众才能接受,也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久久为功”必须一往无前,有思路有出路。思路一定,方向明。在20世纪80年代寿光发展之初,劣势很明显。上任后,王伯祥第一次以县委书记身份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寿光工业实际产值排全市倒数第三,让事事争第一、从不甘居下游的他如坐针毡。“知耻而后勇。倒数第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争先的勇气。”王伯祥在深思熟虑后,同县委一班人科学制定了“三大工作”,或者也可叫“三个思路”:南抓菜、粮、果,北抓盐、棉、虾,始终不懈抓企业。立足点就是,让寿光县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思路没有花架子和空口号,也不想出奇制胜,但却契合实际、行之有效,为寿光“破局”找到了出路。30多年来,寿光市顺着这条路子保持方向不动摇、保持定力不松劲,实现了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持续增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久久为功”必须一尘不染,有守有为。“我们不怕什么?不怕困难。我们怕什么?怕脱离群众。我们不要什么?不要见农民富了就伸手到他们腰包里扣钱。”在金钱面前,王伯祥“壁垒森严”。他信奉一条朴素的道理:“吃了人家的嘴短,收了人家的手软,不吃不收心理安然。头上没有小辫子,就不怕人家抓,就能理直气壮同歪风邪气斗。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宽’才能无所畏惧!”凭着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王伯祥常常告诫身边干部,干事创业最大的报酬不是金钱,而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拥戴,“‘风气’一开,传统尽失”。浩然正气的他为身边干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也为后任领导班子立起了思想作风的“金质标杆”。时至今日,寿光不少干部仍然感怀王伯祥书记,“干得痛快,活得也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