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大任。道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的宏伟蓝图壮美似锦。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1955年,毛泽东同志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亿万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建设一个新世界”。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呢?邓小平同志经过周密考虑,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的“大政策”。要脱贫,首先就要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我国各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在发展生产力、全国人民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总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规律。如果搞平均主头,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承认不平衡,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才有余力帮助落后地区。不仅全国,一个省、一个社、一个队也是这样。百分之二十先富起来,会把其他的带动起来。”
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经济发展滞后、文化教育落后等原因,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很长一段时期没有摆脱贫困。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农村先见成效,但发展不平衡。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农村地区还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的一部分地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4]
由此,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具体的方法上,“沿海如何帮助内地,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5]。
1986年5月,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第8次全体会议纪要指出“积极发展和不断扩大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贫困地区改变面貌”。1996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以“人民的勤务员”自我定位的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历史担当,风雨无阻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脚步丈量了所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调研中,他不断思考、谋划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打响脱贫攻坚战”等带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稳稳地构筑起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
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20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必须长期坚持下去。”[6]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部地区要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东部地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下更大气力帮助西部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双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推动工作,把实现西部地区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为主要目标,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加大投入力度,东部地区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
“要加大各方帮扶力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广泛宣传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应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要把握好供需关系,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在科技创新上,西部地区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东部地区要舍得拿出真技术支持西部地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都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精准发力。
“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他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