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需重民
2025年08月10日
“心中有民”需重民
在我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初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后贪图安乐享受,不理政事,因而丧德失民,被有穷氏趁机篡夺了政权。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避聚在洛河岸边,追述大禹的训诫,作《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中开始扎根。
自此以降,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我国社会绵延不绝的一贯传统。为政治襄赞的思想家如孟子一类人,历来秉持“民贵君轻”思想;而开明的统治者如唐太宗等,从政权的兴替中屡屡警醒地感悟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但这些重民贵民的思想,只能算作萌芽一类的东西,并未在现实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仅仅在往复的历史周期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中偶露头角。
真正将“民本”思想落于实处,在行动中积极运用和践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毛泽东同志等为代表的党的开创者,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民本思想,赋予全新的现代意义,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芒。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群众就是我们的上帝。”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发展以及革命思想的升华、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同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深度融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理念破土而出,并成为我们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信任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汇聚起无穷的坚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