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连着国计,国计关乎发展。

发展是基础,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美好生活就无从谈起。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5]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在改善民生的现实中得到具体体现。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社会的重大发展转向,往往发端于民生问题,始终瞄准着民生问题。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根本不动摇,通过发展打牢民生基础。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当年冬,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来的考生参加了当年高考。恢复高考,对于当代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流动的促成、个人命运的转折等,影响都是深远的,可以说是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一年后,同样有一条消息在社会上被人们奔走相告。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人家,除两个单身汉流浪在外,在家的18户户主秘密召开会议,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在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不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和2亿多人的贫困问题作为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把民生建设目标与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联为一体。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民生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全面创新作为民生发展的动力,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谐社会构建”民生发展蓝图,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以人为本”出发,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改善民生被确定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间奇迹,带来的是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

小康社会,一个带有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价值符号,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从提出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全面小康像“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正向我们驶来。

一枝一叶总关情。“三大件”,可谓一个极具时间感的词语。昔时“珍奇华美多贵重”,今日“飞入寻常百姓家”。光阴流转之中,人们心目中曾经的一些“大件”,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甚至历经时间淘洗而终被淘汰。与此同时,新的“大件”顺次补位,成为理想生活的标配、体面生活的标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从象征小康生活的“空调、电脑、录像机”,到新世纪的“汽车、商品房、旅游度假”……“三大件”的变迁,见证着翻天覆地的国家变化,映照着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

千道理、万道理,“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是大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大件”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对应着老百姓生活品质的进阶,生活理念的升级。这个略显怀旧而又常谈常新的词,其实呼应的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中不难发现,随着腰包变鼓、品位提升、眼界放宽,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梦想清单”,因时代发展而水涨船高。

曾经,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肥胖”已从富裕的象征变成“幸福的烦恼”。

曾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对衣服的常用说法;如今,“一衣多季”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季多衣”,且花样款式不断翻新。各种品牌和风格的衣服琳琅满目,个性和时尚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

曾经,“进门要低头,白天要开灯,厨房当卧室,厕所排长队,家家生炉子,户户冒油烟”,是不少城市居民的生活写照;如今,一批批棚改户搬进了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圆了安居梦。

曾经,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坐飞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如今,私家车渐渐普及,火车中加入了高铁和动车这样的新伙伴。

昔日的目标早已超越,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日益得到满足。

一点一滴的努力,跬步千里的跃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成功控制或消除了一批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1979年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6年后连续13年实现白喉无报告病例,麻疹、乙脑和流脑发病率降幅达99%,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等等。从1949年到2019年,我国人口从5.4亿增长到14亿,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指标,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项好政策就是一片阳光。

学有所教,民心所向。作为民生之根本,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从免费义务教育,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免费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教育……一双双“大眼睛”不用再将社会的捐助,作为实现求学梦想的希望。免费的惠民政策,点燃的是亿万家庭的希望,也令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步伐,更加稳健而铿锵。

与“教育免费”同行的是“农业免税”。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河北省灵寿县一位农民2006年9月自费铸造捐赠的。青铜大鼎诠释亿万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的衷心拥护。取消延续几千年的“皇根国税”,迈出了新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一步,此后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强农惠农富农的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日子越过越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日益从梦想变为现实。

从梦想变为现实的,还有很多很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70多年来,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就业人数仅为1.8亿人;到2018年底,全国就业人数翻了两番,超过7.7亿人,彰显了中国就业领域取得的不俗成就。雨后春笋般的个体经济,几何增长的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环保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环环相扣,与民便利、为民让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民生指标逆势上扬,为治国理政成绩单不断增添耀眼亮色:新增就业连续五年超1000万,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12年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CPI。

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的背后,浸透的是中国人民风雨兼程的辛勤汗水,凝结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