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培育大国心态

六、审时度势,培育大国心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势,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心理素质,培育健康的大国心态,不盲目自大,不崇洋媚外,是中国自信的体现。

心胜于兵,智胜于力。大国心态作为国民心态的一种,从积极方面去理解表现为认知上的理性、多元、开放、辩证、全球视野,在情感上的仁爱、平和、主动、不卑不亢、对输赢和得失的超越,在意志上的自立、自信、节制、责任意识、坚韧不拔的信念,在行为倾向上的包容、民主、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互利共赢的行为目标。

当前,地球成“村”,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成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成为文明古国、新兴大国和领导型国家的统一体。中国作为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世界之变”的一个带有关键性、根本性的动因。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实践,走出了一条充满活力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左右(2019年),连续多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日益成为国际形势的“稳定锚”、世界增长的“发动机”、和平发展的“正能量”。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军者”,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理念,提供了“一带一路”等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秉持“义利相兼、义字当先”的原则,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与之对应,当前西方国家自身疾病缠身、麻烦不断,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甚嚣尘上,难民问题、种族冲突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跨国垄断资本全球逐利和西方民主政治本土倾向之间的内在矛盾日益不可调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历史远没有终结,西方那种现代化模式既是难以复制的,也是难以维系的。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没有西方国家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残酷的殖民奴役压迫,却建立发展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搞多党轮流执政的西式民主,却建立起了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推进经济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更提出最终要落脚到人的现代化。当前,立足本国国情、造福本国人民,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之路,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共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战略定力,深刻认识变化的系统性、紧迫性、长期性,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牢记机不可失、努力化危为机。特别是从历史上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关系上看,美国决不会甘心和坐视主导地位的丧失。美国地位的下降必然伴随着国际秩序的失序失范,伴随着对新兴大国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的遏制打压。此前一段时间,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战、科技战,大打舆论战、心理战,固然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也自己去掉了光环、摘去了面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不要了,成为教育民众最好的“先生”。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明确中国的大国身份,又避免霸权意识,探索走新型领导型国家之路,应当真正确立清醒而不骄躁的大国意识、明晰而不越轨的大国身份、积极而不过度的大国担当。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涵养理性务实包容的国民心态。

培育大国心态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积极培育与大国地位相符合、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由我国和谐共生的东方价值观所决定的,也是助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国民心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助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不仅要有大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而且要有与之相应的良好、健康的国民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只有积极培育和保持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绝不是重复传统帝国的轨迹,而是在新的世界环境下探索新型大国崛起的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养大国心态必然体现出这条道路所蕴含的意识、理论、思路、意志,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体现,更是制度优越性和文明影响力的展示。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课题。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中国将以何种方式来影响世界,也决定着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否得到世界认同。通过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彰显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大国情怀、大国心态和大国形象,彰显清醒执着、沉稳自信的民族性格,使每个国民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沉着淡定、不骄不躁,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和风险。这是我们在实现和平发展过程中必过的一道“坎”,也是赶考路上的一场“大考”。

大国心态构建的前提是自信。这意味着对国家历史、国情、发展愿景的充分认可、深刻认同,绝不盲从他国或其他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国心态既是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坚定和果敢,也是微笑着拥抱世界的从容和自信;既是弘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矢志不渝,也是兼收并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中国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的历史、国情、意愿的认可和认同,也源自于对当今世界状况的科学判断。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就亮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信与自觉。新时代中国人民有理由为强起来的中国骄傲、自豪,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亟须解决,我们肩头的任务仍然艰巨。虚骄心态不可取,大国心态方能从容。

大国心态构建的核心是理性。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客观、冷静、理智、全面、稳定和适宜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稳定、成熟、合理地对待外面世界的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心态成熟的基本标志。作为大国国民,应当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看问题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遇到事情头脑冷静、客观理性,既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也积极担当应尽的国际责任;既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也要对世情、国情、党情有清醒的认识,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即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不夸大,也不回避;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冷静的心态,也就是遇事不慌张,能够成熟圆润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理智的心态,即能够深思熟虑地处理各种事务,而不为情绪所左右。

大国心态构建的标志是担当。大国之大不光在土地之广、人口之多,而更在心胸的强健开阔、目光的远大深邃。在时代强烈呼唤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人民亦如是,不能甘当鸵鸟,乐作壁上观。应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奋发有为,迎接挑战,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全球化时代,人类同享地球村,共沐阳光共担风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中国。选择与各国人民一道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态,是当代大国应有的基本心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同世卫组织保持良好沟通,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经验,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国际合作,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8]我国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迅速整合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协同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始终秉持开放合作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科学防治作出了特殊贡献。正是因为中国第一时间识别出病原体并与世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帮助其他国家研发出病毒测试工具,有效避免了疫情更大范围扩散。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肯定,代表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外国网民评价:“中国不仅在为自己的人民抵御病毒,还在前线为全世界战斗!”全力以赴防控传染病疫情,是对国际社会共同智慧和能力的大考,我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开放态度和积极行动,获得国际社会广泛尊重和支持,再次向世界展现真正的担当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大国心态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才有培育心态的底气和基础。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凝聚社会共识,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方能为大国心态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大国心态的养成离不开个体的努力。不存在超越个体之上而独立的群体心态,国民个体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树立正确三观,以积极有为的姿态投身于伟大事业中,在实践中打磨锻造真正的大国心态。

健康成熟的大国心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做到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聚焦掌握国际话语权、占领道义制高点,创新思路、加强统筹,阐释好立己达人、造福世界的中国道路,诠释好厚重悠远、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展现好开放包容、平和友善的大国气度。应把“软任务”当作“硬杠杠”来抓,持之以恒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众,以此铸成普遍的价值基础,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与思想准则,从而在任何情况下做到心静不浮躁,沉稳不轻浮,“冷眼向洋看世界”。应当把“慢功夫”纳入“时间表”来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按照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推动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培育向纵深发展,真正将其置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战略部署中进行思考,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密切互动之中加以谋划。应把“校正器”看成“着力点”来抓,着眼于社会心态的积极培育,从顺畅社会沟通机制和社会心态疏导干预机制入手,让民众在嘈杂的声音之下,多一份独立思考,多一点宽容、坦诚、尊重,让这个世界多一份向善的力量。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页。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4日。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6]杨筱怀:《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

[7]杨筱怀:《习近平: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中华儿女》2000年第7期。

[8]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求是》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