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宣传工作的途径是“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通过面向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动员群众的力量,实现“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的目的。习仲勋同志深刻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要以人民群众为本,认真解决群众性不够的问题,“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
新闻宣传工作认真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应当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更加自觉主动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切实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既是严格的政治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工作要求。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渠道极大畅通,信息的丰富程度极度扩展,这也带来新闻传播方式的一些显著改变。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得新闻线索和素材,复制粘贴就能完成一篇新闻报道,搜索拼凑就能整合出一篇评论文章。“人”不出办公室,自然就“网”上得来终觉浅;“文”稍加改头换面,自然就“情”不深“意”不真。这样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一扫而过的一次性文章充斥新闻版面,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好作品越来越少,读者大众越来越不买账。追根溯源,读者对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淡漠,源自一些新闻工作者自身对群众的冷漠。这种冷漠表现为对自身重要职责的得过且过,对群众真情实感的不知不觉。
要消除这种冷漠,首要的是正本清源,严查思想的边边缝缝,切实强化群众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关心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从心底里把他们当手足、当亲人。其次,应切实践行“走转改”要求,真正到普通群众中去、到基层实践中去,把姿态放低,离基层最近、贴群众最紧、与百姓最亲,通过投入真感情,收获真情感,实现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交融。再者,应尽力摆脱新闻信息的“二传手”地位,面对具体新闻线索和事件时,努力争取直接面对、深入接触,了解实情、听到真话、交到真心,着力消除不必要的感情隔膜和“厚障壁”,更多发挥“一手”作用,笔尖有温度,文字有力度,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反映群众、触动群众、服务群众。
在改进新闻写作方面,毛泽东同志是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看他的新闻作品,往往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原因何在:一是深入群众,与群众的思想相契合。正如他自己所说:宣传工作者只有与群众在一起,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二是要加强研究,预作储备。他曾要求宣传工作者“对国际问题应该有研究,有一定的想法”,切莫“临时抱佛脚,发表感想式的意见”。日常注意研究的精神,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的各个领域。三是讲究宣传艺术,注重好的文风,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力求生动活泼,不能干瘪无味。在他的名篇《反对党八股》中,提出了几条在今天看来仍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如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等。走群众路线要有群众观念,做群众工作要有群众感情,只有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才能从人民那里发现美、发现感动,获得干事创业的无穷力量。同时,应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干,秉持高度的责任心,自觉发挥担当精神,认真、严谨、细致、负责,多思考,勤练笔,做“有办法”“有力量”的人。
宣传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必须在培育专业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上下功夫,掌握“看家本领”,练出好把式、真功夫,更好地适应和跟上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人民的期待。
增强脚力,应在提高采访力、行动力上下功夫,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摸爬滚打,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增强眼力,应在提高观察力、发现力上下功夫,善于透过表象抓住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抓住关键点和要害处,挖掘新闻价值和典型事例,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练就新闻报道的“火眼金睛”。
增强脑力,应在提高判断力、辨别力上下功夫,特别要增强政治判断和政治辨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判断形势、组织报道、审核把关,把握好新闻报道时度效,切实做到着眼大局、服务大局、有益大局。增强笔力,应在提高表现力、传播力上下功夫,积极创新写作方式、新闻样式和传播形式,多一些鲜活人物、生动故事、群众语言,少一些抽象概念、呆板说教、空洞口号,推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报道让群众爱听爱看。
脚沾泥土,更感花香;“在路上”,感悟涌动。深入基层,增强“四力”,方能看到新时代基层最美、最醉人的风尚,倾听群众最真、最朴实的心声,收获最深、最实在的感悟。应当找准方向感,追寻现场感。方向感承载着使命与责任,现场感连接着实况与真情。增强脚力,关键是找准自我定位、清醒认识职责。增强眼力,必须深入基层、身在现场,不浮光掠影,不道听途说,才能了解最直观、最真实的情况,也才能体验最生动、最真挚的情感。正是因为到现场、在现场,亲眼见行动,亲耳听评点,亲身受感动,才能不错过以往擦肩而过的新时代奋斗图景。应当展现温情感,温情感体现着思想与品质。增强脑力、笔力,既要“身到”,也要“心到”,心中秉持深情,眼中饱含感情;要将深入调研与深入思考相结合,讲成绩、谈问题、提建议,笔端都要传递温情,避免冷冰冰。与群众不隔远,情感上更融通,彼此敞开心扉产生共鸣,方能看到最生动最真实的基层情况,感受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在社会生活的大熔炉里受锤炼、见世面、长本领,在火热实践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方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