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大局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勇于自我革命,突破“中梗阻”

二、从改革大局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勇于自我革命,突破“中梗阻”

检阅中国历史的篇章,改革(或称“变法”)常常是时代交替中鲜明的主题。尽管改革方略形态各异,赞成或反对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中梗阻”却是绕不开的共同问题,“利”的纠缠是理不清的首要难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将改革进行到底”,向全世界发出铿锵的中国声音,向全国人民提出明确的时代要求。改革是民心所向、民心所系,全民瞩目改革、推动改革成了社会大势。

相比以往,我们的改革性质在本质上实现飞跃,改革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梗阻”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利益得失的“围城”、利益固化的“藩篱”尚未完全消除。面对具体的改革举措,一些部门、行业、单位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保留着固有的行政惯性,制定政策上有针对性地筛选、截留信息,落实政策上千方百计维护自由裁量空间。对一些人来说,改革大势充分认同,改革举措强力赞成,改别人完全支持,改自己却要“细思量”;“硬阻挡”不行,还有“软抵制”。这样扭曲的利益观,破坏的是改革的执行力,消解的是改革的公信力。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任何历史时期。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应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求党和国家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新担当展现新气象,以新作为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