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

题材

由于戏剧艺术重于再现,它的欣赏又是建立在语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学者们对戏剧作品的评价,首先在思想性方面有很高要求:它是否是时代关切的主题,它所蕴含的思想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处理得如何,等等。其次,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编故事是否新颖别致。这就使得传统戏剧艺术对题材的要求很高。

音乐强调情感的抽象表现,听众不会介意一部歌剧的故事是否新颖,他们更关心的是这部作品中所抒之情是否真实,是否让他们为之动容。因此,虽然报刊上的音乐评论对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要求很高,但音乐史家却常常令人费解地和他们作对,把一些得奖的作品遗忘,留下一些并不特具社会政治意义的作品,给予崇高评价。

莫扎特受约瑟夫二世指令而写的二幕喜歌剧《女人心》,故事甚是无聊:两名军官和一对姐妹订婚,为了试探她们是否贞洁,军官谎称随伍开拔,却又化妆成异邦来的巨商前去引诱。不幸两位女士果真上当,军官愤怒至极。他们的朋友阿封索又以“女人心皆如此”的箴言为她们辩解,最后两对情人又欢和如初。故事题材庸俗,毫无积极意义。然而因为有莫扎特谱写的美妙的音乐,这部歌剧至今还在世界各地频繁上演。由此可见,西方听众对于歌剧在题材上的语义性质往往比较宽容,这就使作曲家往往从既有的文学作品或民间文学中取材,因为这些故事早已为大众熟悉,有一个已经锤炼过的故事轮廓。

因此,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除了《凡罗那二绅士》、《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理查二世》等尚未被音乐家看中之外,其余三十一部作品截至1980年的统计,已被移植过二百四十五次。其中,仅一部《暴风雨》就被四十一次改成歌剧。歌德有二十六部作品被一百一十四次搬上歌剧舞台。其中《浮士德》即有十九次。而且这些作品与原作相比,感染力甚至超过原作,或者说,影响更大,更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