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代
Baroque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roco,系指“畸形的珠”,其风格精雕细琢、富于动感。十九世纪有些历史学家用于嘲笑十七世纪建筑风格,贬称为“巴洛克”。后来,直至二十世纪,人们认可了这一时期的建筑、绘画的特有风格,“巴洛克”不再含有贬义。音乐学家们又借来表示那一时期的音乐风格。
音乐上的巴洛克时期一般指1600年歌剧诞生至1750年J.S.巴赫去世的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时期,那是资本主义刚刚抽出几片嫩芽的早春二月。文艺复兴时期播下的人文主义种子,趁着这好时光开出灿烂的花朵。在科学上,有莱布尼兹、伽利略,在美术上有委拉斯凯兹、鲁本斯,在文学上有弥尔顿、莫里哀等。音乐上有德国的许茨、巴赫、亨德尔,意大利的蒙特威尔第、A.斯卡拉蒂、柯雷利、托雷利、维瓦尔迪,法国的吕利、拉莫、库泊兰等。
欧洲音乐是经历了以横向思维为主的复调音乐高峰期之后进入巴洛克时代的,这时以纵向思维为主的主调和声风格开始进一步发展,确立了大小调体系,多种体裁、曲式初具规模,创作技巧日臻完善。因此,这是主调和复调纵横交错完美结合的时代。
主复调音乐的结合,为歌剧音乐的兴起铺平了道路。舞台上的角色既需要以清晰的、歌唱的音调完成戏剧中独白和对话的任务,又需要在保持音调本身独立的情况下与其他声部错综复杂地结合;同时,篇幅较大的歌剧也需要有丰富多彩的织体变化才能吸引观众持久的注意。主复调结合的音乐,既有共同和声背景又有声部独立和交织变化的织体,恰恰为歌剧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天地。
1597年的歌剧《达芙妮》实际上是以田园剧模式而创作的。其中包括了开场白和描写阿波罗追求达芙妮的四个场景,合唱部分像希腊悲剧那样,放在除第三幕之外的每个场景的结束。这部歌剧由词作家O. 里努奇尼编剧,由其赞助人J.科尔西先写了一些咏叹调,继而再由歌手兼作曲家佩里谱写全剧,狂欢节在佛罗伦萨巴尔第伯爵的宫廷里上演时,佩里本人饰演了阿波罗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