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唱

三重唱

威尔第于1844年取材雨果名作《欧那尼》创作了一部四幕歌剧。原著在欧洲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1830年2月15日该剧在巴黎首演时,场内两派观点针锋相对,激烈辩论,剧终,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宣告了浪漫主义文化的胜利,观众曾上街游行欢呼。歌剧故事叙述爱尔薇拉被迫和老迈的的西尔瓦公爵结婚,但她却爱上了年轻英俊的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并准备一起私奔。然而国王唐·卡洛斯也前来向爱尔薇拉求爱,因公爵上场,他们的计划都被打乱。国王绑架爱尔薇拉,欧那尼赶来与国王决斗,国王却认为强盗不配和他决斗而拒绝。不久国王带兵捉拿欧那尼,欧那尼逃走,西尔瓦公爵与爱尔薇拉结婚。欧那尼乔装香客借宿,前来相会爱尔薇拉,恰逢国王征剿大盗。西尔瓦公爵出于贵族的荣誉,不肯交出欧那尼,国王捉爱尔薇拉作人质而去。欧那尼为报答西尔瓦,拿出号角,无论何时,只要公爵需要,欧那尼立刻献出生命相报。包括欧那尼和西尔瓦在内的反国王势力集会,被叛徒出卖。国王决定处死参加叛乱的贵族,赦免欧那尼,并将爱尔薇拉许配于他。在新婚宴会上,忽然传来号角,西尔瓦前来要命。欧那尼决不反悔,爱尔薇拉在欧那尼自刎后亦随之而去,西尔瓦深感痛苦,亦自杀。终场即是一段感人肺腑的三重唱。

在歌剧中,除二重唱被广泛运用外,三重唱亦是最常见的一种声部组合形式。早期作品中以柱式和弦形态写成的三重唱较为多见,莫扎特也十分爱用三重唱,《女人心》第一幕第二场阿方索安慰两位青年的未婚妻时的三重唱即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但在不少作品中,包括莫扎特的其他歌剧,三重唱往往与二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混合使用,其织体形态时而是自由模仿式,时而是对话式,时而是衬托式,时而是柱式,用得十分灵活。《卡门》第三幕第二十分曲是一段三重唱,前面的大量篇幅是两个吉卜赛姑娘洗牌算命的二重唱,然后进入卡门的声部,形成织体自由的三重唱,先为衬托式,最后为柱式。多种重唱形式混合使用的现象,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更是屡见不鲜。

除了在某一戏剧场面中插入的短自一、两句,长至更多一些乐句的乐段式三重唱结构外,我们尚可看到以下一些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