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男高音
戏剧男高音的角色以其音色厚实、饱满,精力充沛而见长,在戏剧性或悲剧性特定情境中通过声音和表情显示出慷慨激昂的炽烈情感,在感情迸发时,往往带有宣叙性的特点。威尔第《游吟诗人》中的曼利柯、《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比才《卡门》中的霍塞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它的音域一般为c1~b2,直至c3。
列昂卡伐洛与普契尼、马斯卡尼被称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三大代表人物。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的成功,给当时尚是默默无闻的列昂卡伐洛很大启发。他将少年时代曾听到的一起谋杀案写成两幕歌剧《丑角》,亦震动歌坛。
故事叙述巡回剧团来到乡间,团主卡尼奥之妻娜达与村民西维奥有私,演员托尼奥欲向娜达求爱,遭拒后怀恨,向卡尼奥告发,卡尼奥大怒,在演出相似情节的戏中,卡尼奥怒杀娜达。
这段是巡回剧团团主卡尼奥得知妻子红杏出墙,仍不得不上场演出。在化妆时唱了悲痛的咏叹调“穿上戏装”:
这段音乐以几句宣叙调作为引子。咏叹调(1)进入后,我们发现它的旋律常被夹在其中的短促休止割断(2)(4)。音调的短句通过大跳常在不同的音区中出现(4)(5)。在发展中又出现了快速的大起大落的旋律运动(4),表现了情绪的激昂。(6)—(9)音量更为宏大,音色更为厚实,强化了戏剧性特质。
从十八世纪末以来,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男高音的传统仍然是强调高音区的抒情柔美的特性,要求演员能够轻松地进入头声区。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中的咏叹调“多么快乐的一天”让男高音演员在两分钟内连唱九个高音c3,1840年以来很少有人能唱好,直到1960年代末,帕瓦罗蒂才成功地演出了这一段。但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柔弱的高音假声只是作为特殊的手段使用。听众要求男高音有更强力的头声,抒情角色要有更多的英雄性、戏剧性的表现,通过有力而洪亮的歌喉,把音乐推向高潮,这便是所谓的强力男高音(Tenor robusto)。在瓦格纳的歌剧中称为英雄男高音,例如《黎恩济》、《汤豪塞》、《罗恩格林》等作品中均有这类演唱。在威尔第的作品中也有同样的情形,如歌剧《欧那尼》(1844),歌手须多次以强音唱出高音a2。在《阿伊达》、《奥赛罗》以及普契尼的《托斯卡》中的戏剧男高音演唱均能体现这种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