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

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

威尔第生于意大利布塞托附近的龙科勒村庄,十岁始学音乐。十八岁投考米兰音乐院失败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他的第一部歌剧《圣波尼法西奥伯爵奥贝托》于1839年在斯卡拉歌剧院初演并获成功。在经受了其妻与子女先后在两个月内去世,以及所作喜歌剧《国王的一天》惨遭失败的沉重打击之后,威尔第在二十九岁时重新振作,以一部鼓吹民族解放意识的歌剧《纳布科》赢得了声名。此后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新剧问世,如根据莎翁同名剧作写的《麦克白》、根据席勒的同名剧作而作的《强盗》和根据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改写的《路易莎·米勒》等,逐渐在歌剧乐坛奠定了无人可与之匹敌的地位。

威尔第从十五岁时的习作《塞维利亚理发师》至晚年创作的《法斯塔夫》,共写了二十六部歌剧。1840年代的是在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时期诞生的,充满英雄主义。从实践中他认识到意大利歌剧的根本出路在于打破“分曲”结构的公式化,强调“场”的连贯发展,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的展示必须富于戏剧性动力感。因此成熟期作品的故事贴近生活,情节生动感人,(《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阿伊达》)主导动机的运用使音乐形象的发展更为丰满,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颇为深刻、细腻。

威尔第的后期作品融合了雨果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他同时代作曲家歌剧创作的成就,把音乐与戏剧、语言和歌腔紧密结合,和声与对位技法有新的突破,配器也更为复杂,富于内在动力,且色彩清澈透明,促使剧情连续发展,创作了出色的音乐戏剧(《奥赛罗》、《法斯塔夫》)。

威尔第创作时非常细致地研究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写《奥赛罗》时曾请画家为人物雅戈设计形象,想象他有一副神父般的表情。

威尔第的创作发展了意大利民族乐派的歌剧艺术,像罗西尼一样,他注重意大利的民间音乐语汇,同名大-小调的运用是常见的,如《假面舞会》第三幕第三场紧接三重唱阿梅丽亚独唱的e-E、《命运的力量》中“圣洁的母亲”f-F,《阿伊达》“神圣的父名”a-A,《茶花女》第三幕第八场中“再见吧我的生命”中的a-A等。他的创作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危机。

figure_0347_0254

德国歌剧大师瓦格纳的三幕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65 年初演于慕尼黑。图为装饰画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