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独唱形式,在传统观念上相对于朗诵、说话式的宣叙调。佩里与卡契尼的歌剧的独唱格式中,虽然带有十六世纪作为诗节歌唱的分节咏叹调样式,但仍属说话歌唱。直至1608年蒙特威尔第在其歌剧《阿丽安娜》中创作了一首“哀歌”咏叹调,才可谓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首返始咏叹调。
意大利语中的Aria,在英文、法文中称Air,德文为Arie,汉语系指咏叹调。在英、法国家,Air系指曲调和旋律风格近似独唱曲的器乐曲(如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在十七世纪则泛指单声部或多声部歌曲,歌剧和清唱剧中的独唱曲亦称Air,即意文Aria。在德语国家,Arie既指歌曲,亦指咏叹调。在意大利,十五世纪时期的Aria,用以表示一种典型的旋律,根据它的格式和情绪可以配上多段歌词。因此,固定低音的主题在当时看来就是一种咏叹调。十六世纪时Aria的含义又转为采用分节歌形式的、具有独立结构的抒情独唱曲了。巴洛克时期在清唱剧、康塔塔以及其他大型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咏叹调的段落,甚至在器乐曲中也用这一词作为同样性质段落的名称。自十七世纪初始,随着公众剧场的崛起,以及歌剧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种种典型化的情绪,例如祈求、悲叹、咒骂等,这就促成了特定的抒情体裁的形成。初期咏叹调是一种具有封闭性结构——即这一段落有明显的终止式与前后分离——的短小乐段的分节歌形式,它既可是独唱,也可以是重唱。大部分情况下是带乐队伴奏的,但偶尔也有清唱。至十八世纪初,咏叹调完全统治了歌剧舞台。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一种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的抒情调。在戏剧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由某一角色在特定情境中集中抒发内心情感,发出声声感叹,倾诉人物的喜怒哀乐,此时剧情暂且中止推进。演唱咏叹调,要求演员投入角色,情真意切,善于把握歌唱气息,极富表情地处理好所唱段落。
咏叹调的兴起首先受到演唱者的欢迎,他们的嗓音可以藉此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来了。作曲家也利用这一机会专为他们写作一些具有一定技巧难度的唱段,既使他们的技巧得以发挥,又开拓了歌剧音乐的新的表现天地。
听众也欢迎咏叹调,它使歌词的词汇变得感情鲜明起来,赋予它较为深刻的音乐特性而不再是通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叙述,优美悦耳的旋律,沁入心脾,化为观众自己爱唱的歌。虽然有时词汇较慢的音步配置会减低听众的听解辨别力,但作曲家通过宣叙调引入,事先把歌词将要表达何种心曲提示一下,且可以通过某些小节的反复作为补偿,听众便能通过歌声体味到特定戏剧情境中特定的心理状态。